11月2日上午,自治區人民政府在南寧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防城港紅沙核電站一期項目全面建成投產。項目每年可為北部灣經濟區提供150億千瓦時安全、清潔、經濟的電力。
自主技術 電站機組國產率達80%
據介紹,防城港紅沙核電站是我國西部首個核電站,與同等規模的燃煤電站相比,每年可減少標煤消耗482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186萬噸、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約19萬噸,環保效益相當于新增3.25萬公頃森林,對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北部灣經濟區電力供應發揮積極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防城港紅沙核電站一期項目1、2號機組采用的是我國自主設計的改良型壓水堆技術CR1000,且多個關鍵設備首次實現國產化,機組國產率達80%以上,展現了我國核電裝備制造業的水平。
目前,防城港紅沙核電站二期項目作為“華龍一號”(3號、4號機組)示范機組也已全面開工。據推測,二期建成投運后每年發電量可達165億千瓦時。
據了解,“華龍一號”成熟性、安全性和經濟性滿足三代核電技術要求,是我國可以自主出口核電機型,中國廣核集團把“華龍一號”的防城港3號機組作為參考電站,開展英國核電BRB項目建設,承擔我國核電“走出去”的光榮任務。
防城港核電廠址地理環境穩定
核電安全與環境保護,與公民的生產生活安全密切相關。國外發生過的核電泄漏事故,加上公眾對核電、核輻射的科學知識不了解,甚有談核色變之勢。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對公眾關注核電安全問題進行解答。
據介紹,防城港核電項目廠址是從廣西沿海地區眾多備選廠址中優選出的核電廠址,廠址附近地殼安全穩定,不存在產生強烈地震的地質結構。在設計時,防城港核電根據歷史上出現的最大地震記錄和海嘯記錄,考慮了一定的裕量,在7級地震烈度時可保持安全運行,8級地震烈度時可確保安全停堆,9級以上地震烈度時不會向外界大規模釋放放射性物質,可確保多重自然災害迭加的極端情況下核電站的安全。
據防城港核電公司副總經理周建平介紹,對于海嘯等自然災害,防城港核電亦有充分的考慮。海嘯的形成通常由里氏6.5以上規模的深海地震引起,且在海水深度達到1000米量級的海域才可能形成規模較大的海嘯。防城港核電站所在的北部灣海域屬于邊緣海,海水深度在200米以下,難以形成大規模海嘯。目前,我國海岸記錄到的海嘯增水最高是0.51米。
此外,防城港核電站在總平面布置設計時考慮了海嘯增水對電廠運行安全的影響,根據我國沿海發生最大海嘯和風暴潮的最大值,采用了包絡設計。同時,防城港核電站運用了縱深防御的概念,設計了多道安全屏障,并擁有完整的應急措施手段、完整的應急機制。此外,防城港核電站設計并建立了國內首個采用隔振技術的核電廠應急指揮中心,大大提升了核電廠事故應急救援能力。
24小時全天候監測大氣環境
對于公眾關心的環境影響問題,自治區能源局副局長麥貴富在發布會上介紹:“防城港核電站建有完善的放射性氣體、固體、液體廢物的處理設施和嚴格的環境監測體系,不僅核電站自身有監測,自治區政府也有獨立的監測。”
據了解,防城港核電站自身建立了廠區輻射與氣象監測系統,包括一個中央站和14個監測子站,對大氣環境24 小時全天候實行監測,并通過水、土壤、蔬菜、水產品等介質,定期對大氣、陸地、海洋放射性進行監測。同時,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輻射監測中心在防城港核電廠也建立了輻射環境現場監督性監測系統,包含前沿站、流出物實驗室和分布于9個方位角的12個監測子站,定期對核電站周邊環境進行取樣測量,對核電站的監測數據進行獨立監督,確保數據的真實可信。
據周建平介紹,核電站的環境監測數據等均可以在防城港核電公司的官方網站“核與輻射信息公開網頁”進行查詢,公司每個月會更新各類環境監測數據,而核電站運行過程中發生的0級及以上運行事件,在確認后2個工作日(節假日72小時內)會在網站上向公眾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