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向來是個說易行難的詞。“企業創新轉型,不是發展問題,是生存問題。”參加省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的省人大代表、法爾勝泓昇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劉禮華看到了省政府工作報告里出現了數十次的“創新”,“創新不容易,但還是要與時俱進”。作為“技術流”,他看到的是“工業4.0”里的機遇——智能制造。
“通過管理提升一倍的勞動生產率,還是有可能的,”劉禮華對行業內的效率很關注,目前他所在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在金屬制品行業是平均水平的兩倍,但是日本、德國一流同類企業的四分之一。核心差距在哪里?不是管理,是設備。“我們正在自主研發新設備,五年后全面實現智能化制造,現在同樣人力的產出將提高300%,達到國際高端水平。”劉禮華透露,之前曾花兩年時間打算引進國外先進設備,但對方企業堅決不肯,原因無他,一旦設備輸出,對方企業的市場優勢不再。
智能制造帶來的另一項效果是:節能減排。“通過五年時間,單位產品能耗降低30%,”劉禮華說,正在研發的新設備項目,也包括對制造工藝流程的改造,打算通過流程的縮短、節能減排技術的應用來降低能耗。環保概念將在這一輪智能制造“改革”中深化,“正在探索零排放,”劉禮華透露,將運用生物技術等方式來實現“零排放”的可能,“企業界越來越注重這一問題,以前是政府要求企業節能減排,現在是企業主動節能減排,凡是想把企業做強做大,做成百年老店的,都會考慮到這一層。”
“百年老店”是理想追求,但做到不易。劉禮華以所在行業分析,行業競爭點在于原材料、人力、能耗三方面,“如果不通過科技創新,實現制造智能化,很容易在關鍵競爭點上失利,所以,創新不是發展問題,是生存問題。”創新,還意味著找到企業發展的新增長點。對于規模企業來說,“還是要尋找下一輪轉型發展的切入點,”劉禮華透露,其所在企業將在原創技術方面開拓新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