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后,制造業再次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戰略,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重大舉措。
德國“工業4.0”戰略、新工業法國計劃、日本創造新產業新市場、美國制造業復興計劃和“工業互聯網”等戰略相繼推出。
新一輪工業革命來襲,中國也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作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期行動綱領。此綱領推出后,業界反響巨大。
在此背景下,本屆峰會論壇特設《從精益制造到智能制造》分論壇,邀請中國制造業的部分領軍人物探討中國制造如何走向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制造企業提升競爭力加速器
廣西玉柴股份公司副總裁梁清延認為,中國提出的2025智能制造規劃比一般智能制造概念更大,是制造業要做的產品質量、品質、成本和綠色生產的總和,是制造企業提升競爭力的加速器。
在電纜行業摸爬滾打幾十年、在國內擁有6個制造基地的上海勝華電纜(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勝飛認為,智能制造是制造企業技術、信息、創新深度融合的過程。
在亨通集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看來,智能化是工業自動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也是高科技跟人的智慧高度融合,是企業能夠實現柔性化、個性化生產、定制化滿足客戶需求的過程。
參照國際標準主動融入
智能制造對中國的制造企業來說,非常具有挑戰性。
制造業國際聯盟執行主席王洪艷說,中國制造還處在2.0到2.5的進程,有的企業甚至在1.5的狀況,良莠不齊,千差萬別,非常多元化。《中國制造2025》發布之后,一個不約而同的問題已出現,即如何在現有基礎上達到4.0的狀況?實現智能制造的路徑究竟是什么?
金洲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俞錦方認為,目前中國制造業遠遠落后于市場需求,之所以有如此現狀,不是經濟過剩、產品過量,而是企業落后,制造不出符合時代、符合消費者要求的新產品。實現智能化制造需要集齊智慧、多方合力,標準化、系統化改革制造業。
梁清延建議,企業不要在落后的工業中推進智能化,不要在落后的管理體系中推進信息化,因為沒有自動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很難實現。
張勝飛表示,企業在向智能制造邁進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自身實際,對照國際標準,有針對性地進行科技創新、轉型升級,以免做無用功。
崔根良認為,企業的智能化要有“3個化”作為“底”:管理信息化、生產精益化、工廠智能化,三化融合,企業才能真正達到智能制造。
創造了很多行業第一的湖南科力遠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鐘發平表示,中國的企業“從精益制造到智能制造”或者工業從1.2到4.0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挑戰,企業內部也會有不同聲音。壓力大,動力要更大,制造企業要把外在壓力變成內在管理力,帶著恭敬態度向世界最優秀的企業學習,參與分工,敢于合資,敢于向其供貨,敢于與其交流,勇于參與國際化高端產業鏈的競爭,向世界標桿看齊,深度參與融合、合作,才能達到中國自己的4.0。
人才、資本缺乏是痛點
走向智能制造,人才、資本、技術缺乏是普遍的痛點和短板。
人才要怎么培養,梁清延認為,中國不缺人,只是缺合適的人。怎么找到合適的人,一個是挖,一個自己培養,中國這種狀況下兩種途徑都必須要有。實際上領軍人物必須要自己培養,同時要多引進一些適應型、綜合型、創新性人才。
愛波瑞管理咨詢集團高級合伙人李伯麟認為,智能化制造的“智”是信息化、數字化,“能”是精益制造的能力,智能化制造最核心的是智能人才的培養。在智能制造的大環境下,各企業對于智能制造人才的定義是不一樣的,需要創建一個培育企業內部人才的個性化機制,讓人才得到更有層次感和方向性的指引。
中國要實現智能化,必須加強法律的保障,如果缺乏公平競爭的環境、缺乏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自主創新會大受影響。另外,智能制造的標準化也不可或缺,有了標桿,才能引領企業、行業更好地發展。
智能制造是實現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基礎,也是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盡管目前中國企業在實現智能制造的道路上,還存在著技術、人才、工業基礎等諸多難題,但是,智能制造趨勢不可阻擋,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綠色環保的制造模式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