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化是現今所有企業都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制造業作為國計民生第一大基礎產業也不例外,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的確通過各種途徑給傳統制造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但如何能不被洶涌而來的互聯網大潮所沖垮而是利用互聯網這個跨時代的工具讓制造業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不僅成了現在許多傳統制造企業都亟需解決的的一個問題,而更重要的是看這個問題的反面:兩軍相遇勇者勝,制造業應該也必然在不遠的將來成為互聯網思維的領導者,激勵的力量、意義和價值遠遠大于恐懼。
毋庸置疑,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根本,是社會發展的驅動力,從根本上推動了各行各業的進步和創新。在當下這個互聯網大行其道的時代,制造業不僅應該放下曾經的輝煌和成功,在新的格局下,把互聯網作為工具和新思維,融入到這場大改造運動中來,在原有制造產業生態基礎上進行升級和更新,而且,制造業也可以承擔起互聯網時代更大的使命。
中國真的是“制造大國”嗎?
事實上,中國作為“制造大國”,近年來制造業卻在日漸萎縮。眼觀各大中小制造業企業,無論是輕工業還是重工業,都被卷入到一場倒閉的風暴之中。究其原因何在?我們在這里不僅要討論制造業企業的內部原因,其外因也是不可忽視的。
就外部因素來說,首先,此前中國因其廉價勞動力和原材料搶占制造商機成為世界的“制造大國”,可與其說是“制造大國”,還不如說是“世界的加工車間”。我國的制造業廠商往往在技術創新和信息化上的投資比重不大,導致互聯網化的進程并不完善。而近年來,一方面廉價勞動力在東南亞更大量出現,另一方面,歐美借“工業4.0”之風潮重振制造業,轉型科技創新型制造業,在生產線上以計算機和人工智能逐漸取代傳統勞動力,重回加工制造業市場。
另外,近幾年來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將資金更多放在公共事業的建設上,想透過GDP工程、修橋鋪路和鋼筋水泥拉動經濟發展,經濟表面上是蓬勃發展了,但最終還是導致了樓市泡沫和股市泡沫。不僅如此,最可怕的是造成了中國制造業的衰退。制造業利潤減少,加之勞動合同法的壓力、生產成本上升和匯率的影響,許多企業家覺得做制造業沒有動力,因而大量資金轉入樓市和股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資金投入的減少更是加速了制造業的衰退。
就內因來說,有的企業守著老路子不愿改變或可以說是不思進取,有的企業想借助互聯網轉型卻只是微調,并沒有結合自身的情況利用互聯網去改變,有的企業更是只注重宣傳和銷售方面的互聯網化而忽略了對服務環節的更新和產品本身質量和創意的提升。
目前,全世界都在經歷著一個從新福特主義向后福特主義轉化的過程之中,即生產由大規模批量生產轉向大規模定制,由大企業垂直型的管理組織形式轉向在生產過程中通過網絡與其他企業相互協調的水平型組織形式,由死板封閉的剛性生產轉向尋求其他企業創新合作的彈性生產,由寡頭壟斷型的市場結構向競爭合作型的市場結構轉變。當然中國也不例外,只是就歐美發達國家來說,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和升級還是不夠果斷和徹底。
究竟如何將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利用互聯網和新技術重振制造業,提升全球競爭力,已成為首要任務。
替換——智能工廠
眼觀全球,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0”戰略、美國的“先進制造業”戰略都表明,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都集中在了制造業,發達國家紛紛將科技創新聚集在先進的制造領域上。無論是什么行業,技術和產品都是一個企業最重要的兩個核心。而生產線是產品誕生之初,從原材料進入生產現場開始,經過加工、運送、裝配、檢驗等一系列生產活動,最終完成產品的制造。所以生產線應該是企業進行互聯網化的過程中首先要進行革命的重要部分,以求從根本上提高產品功能、性能和市場競爭力。
現在,許多企業還處在一個“數控時代”,智能化和自動化經常被搞混,認為在工廠中大量使用事先編程好程序的機械臂分別進行各部分的生產就是智能了,可一個智能工廠遠遠不止于此。智能工廠應該是一個看起來繁雜但有靈魂的系統工程,首先當然是將生產線模塊化以應變用戶多變的需求,也就是柔性化的生產技術。但在此靈活分散的基礎上,每個機器人、每個儀器都要進行整體的監控,以實現生產線上的高度自動化,各部分機器人協同來完成裝載、移動、加工和裝箱等操作。
近日,智能互聯工廠在中國也初綻頭角,行業領頭企業也紛紛向無人工廠、智能制造轉型。近期,對海爾表面上大提互聯網一直有質疑,但另一方面也應被注意到,比如:海爾的沈陽互聯工廠10秒鐘就能下線一臺冰箱。該工廠通過打造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線,搭建信息化、數字化信息系統,率先建成了企業與用戶需求數據無縫對接的智能化制造體系,在數據實時共享的基礎上實現智能生產。可以說,高度集成的自動化制造模式及用戶需求信息無障礙流通的信息系統共同造就了當前海爾冰箱的“互聯網速度”。而長虹公司更是讓人感到驚異,生產線可同時生產八款電視,每5.5秒就有一臺電視下線。
目前已出現的一種擔心是,少人化智能工廠的普及看起來似乎會造成大規模的失業。但其實并不一定是這樣,就像能量守恒定律一樣,能量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把單調重復的工作交給機器人,生產線上的勞動力被減少了,但在軟件、設計和服務行業又會有更多新的工作機會,對公民整體的知識文化水平要求也會提高,從制造業開始就促進了全民教育的實行。宇宙就是這樣,它會創造和諧,或本質或本體就是和諧。
優化——精簡企業結構,整體管理
對于制造企業來說,向互聯網化轉型還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組織架構。從前的那種“金字塔式”的管理結構過于官僚化,層級多,決策慢,員工沒有橫向的合作意識,缺少交流和分享。而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企業的組織架構應該是扁平精簡,決策能夠迅速實行,員工之間有更多交流、創新合作。所以,在組織結構上,企業應不遺余力打破內部的壁壘,去除中間級層,推進企業各部門的橫向協作,縮短市場反饋鏈和執行力,加強組織執行力,防止決策信息在層層下達中衰減。
在互聯網化的過程中,由于經驗不足,中國企業或由于缺乏整體規劃,把過多重點放在了軟件的應用上,單點應用強但信息集成弱,忽視了信息化咨詢、業務流程分析、系統流程、解決方案實施和客戶化開發等方面的要求。而互聯網化是一個整體而系統的改革方向,信息化的建設也應該是一個整體的系統建設,而并不是各種應用軟件的簡單拼接,這樣系統整合不完善很容易造成應用軟件之間的孤島現象。IT提供商及非IT業在本質上不斷追求的,其實也是把信息化的建設作為一個企業中長期的戰略目標,不斷改進,最后達到整個企業管理真正的互聯網化。
現今很多企業運用BMP(業務流程管理)、ERP(企業資源計劃)和PLM(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等解決方案,整合各類應用軟件對公司的管理和運營進行整合和優化,以資源和計劃管理為重點,降低產品制造過程中的采購、庫存、設備、人力和物流成本,提高企業運作的效率,對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進行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實現人、過程、系統和信息的集成,讓整個企業能夠有條不紊地運作,實現整體的管理,但萬變不離其宗,宗是在不斷被認識、感知、實現的東西。
創新——互聯網新渠道
在這樣一個互聯網推動電子商務和網絡營銷飛速發展的時代,中國制造業擁有了一個全新的機會,如何利用互聯網提高品牌知名度、拓寬銷售流通渠道、跟進客戶服務,推動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成了政府和企業都想要迅速解決的問題。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花時間在網絡之中,從前那種報紙、電視、收音機的輪播廣告已經行不通了。要充分利用網絡和移動互聯網積極進行網絡推廣,結合線上線下,提高企業的品牌知名度,把網上的意向客戶轉化為現實中的客戶資源。當然,無論是何種企業,其產品都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基礎,把產品質量、創新技術的“內功”練好,再加上適當的營銷手段,才有可能成功。若是產品沒有做好,而是將過多的重點放在營銷和宣傳上,只能落下個“名不副實”的后果,造成客戶的快速流失。網絡營銷不僅僅是企業短期的銷售策略,更是一種長期的戰略。
萬事都有其自身原來的背景或條件,制造業作為傳統的企業,想要在電子商務市場發光發熱是很難的。因此在沒有電商經驗、新型人才以及技術的支撐下,或不應該盲目親自試水電商,自主搭建網絡平臺。如果企業對于電子商務經驗和認識不足,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有限,操作人員的專業知識不足,必然無法達到真正的效果和目的。最快速最有效的的解決方法是與有經驗、有技術、客戶資源龐大的電商平臺尋求合作,把錢花在刀刃上,同時也避免了新而復雜的部門的產生,促使企業組織結構向扁平化發展。
但是,在服務模式上,充分運用電子商務、O2O等互聯網模式實現產品的營銷,并對產品、市場進行動態監控、預測預警,提高服務水平,這沒有誰或什么因素可以阻擋。在制造業之中,永恒的規律依然,誰能根據用戶的要求靈活變化誰就能長久,所謂有需求就有市場,只要能夠準確了解用戶的需求和反饋,結合靈活智能的生產線,及時對產品進行更新、定制化、個性化,把用戶需求放在第一位,任何企業乃至制造業就能長久保持活力。
合適,合作,發展
當然,制造業擁抱互聯網,光靠制造企業單方面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企業也不能只閉門造車,要放下過去制造業的輝煌歷史,放開懷抱,迎接新的技術、新的人才,尋求創新合作,在互聯網這個海量數據金礦之中,尋找合適自身的互聯網化之路。不僅企業,政府也要積極出具相關鼓勵政策,幫助制造業重振旗鼓,讓這個國之根本利用互聯網在平穩發展中不失本質、固本強基。雖然和其它任何行業一樣,制造業的互聯網化之路也可能是漫長而艱辛的,但只要政府、企業和各類組織各司其職,互相聯動,讓制造業轉型“智造業”,甩掉中國以前靠廉價人力獲得的“制造大國”之名,變身“制造強國”,必然會成為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