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月來,中國制造2025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據悉,中國制造2025凝聚了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專家歷時兩年多的研究。朱高峰強調,‘中國制造2025’不是美國制“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德國“工業4.0”等的翻版,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造強國戰略。
大而不強的“中國制造”
你印象中的“中國制造”用什么樣的形容詞最貼切?
“實物量非常大,但價值量不高。”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坦言,“中國制造”遍布全球,很多國家離開中國制造的產品就沒法過日子,但是多數產品還處于中低檔。
可以說,“大而不強”是對中國制造業現狀的精準概括。據世界銀行統計,2012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為23306.8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8532.7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在全球制造業占比達20%。
然而,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率僅為21.5%,而工業發達國家均大于35%。制造業增加值約占我國GDP的32.6%,但其能源消費卻占全國能耗的58.0%。我國80%的高端數控機床、80%的機器人至今仍依賴進口。
中國工程院院士柳百成指出,我國制造業較為突出的有三大問題:一是創新能力不強,二是核心技術薄弱、共性技術缺位,三是資源浪費、污染嚴重。
除了“內憂”,還有“外患”。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表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著發達國家蓄勢占優和新興經濟體追趕比拼的兩頭擠壓和雙重挑戰。
在此背景下,中國確實需要一幅推進制造業發展的藍圖。2013年初,中國工程院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質檢總局共同組織開展了“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由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和原副院長朱高峰擔任組長,組織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專家共同參與研究工作。
從戰略研究到國家行動
這并不是中國工程院第一次關注制造業的問題。作為我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中國工程院自成立以來一直對我國制造業的振興極為重視,開展了一系列戰略研究。
2008年,朱高峰領銜組織了“中國制造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并形成了《中國制造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為我國制定“十二五”規劃和中長期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了決策支持。
2013年初,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倡議開展“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2013年底,中國工程院將“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階段性報告提交中央,其中就包括制定“中國制造2025”的建議。
2014年1月7日,馬凱副總理專題聽取了中國工程院的階段性成果匯報,對“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項目給予充分肯定,同時認為應該由咨詢轉變為行動,要求由工信部牽頭,聯合多部委、中國工程院等方面,盡快制定“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
“‘中國制造2025’不是具體規劃,而是面向全行業的行動綱領,目標是打造中國制造升級版。”朱高峰說,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是三個發展方向。
其實,“中國制造2025”只是中國邁向制造強國的第一個10年的行動綱領。“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項目提出,力爭用30年時間,通過“三步走”戰略,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2025年,使中國制造業邁入制造強國行列;2035年,使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的中等水平;2045年,使中國制造業綜合實力邁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中國特色的制造強國戰略
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支柱產業,這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美國制定了“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德國拋出了“工業4.0”……發達國家紛紛推出重振制造業的國家戰略和計劃。
“‘中國制造2025’不是它們的翻版,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造強國戰略。”朱高峰強調。
事實上,中國的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比如德國已經實現了工業1.0、2.0、3.0,正在向工業4.0邁進。而中國要后來居上,實現跨越發展,發展方式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發展過程,要求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也就是工業2.0、3.0、4.0同步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制造2025’的任務就比德國實現‘工業4.0’更加復雜、更加艱巨。”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說。
通俗點講,中國制造業需要“補課”。“提升產品質量是要補的第一課。”朱高峰說。我國制造業每年直接質量損失超過2000億元,損害了國家信譽和形象。
同時,強化制造基礎非常重要。柳百成認為,加強基礎研究,特別是關鍵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先進基礎工藝的研究,是提升制造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發展的前提。
此外,創新體系需要重組、需要金融政策支持、人才結構需要調整……正如周濟所指出的:“中國制造2025”更為深遠的意義在于,動員全社會力量建設制造強國的總體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