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長江日報一則報道引發廣泛關注,主要事實是,武漢重型機床廠在檢修一臺28年前生產的機床時發現,其質量甚至強于當時剛出廠的新機床。這樣的“反常”放在當年正值政府主導的全國“質量年”的大背景下被聚焦放大,產品質量問題一時成為政府、企業和民眾關切的大事,雖然他們關注的“點”并不完全重合。
20年后的今天,眾多有關制造業單一的“質量關切”終于換來了《中國制造2025》的正式公布,提出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其中,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是第一階段目標。工信部長苗圩對這“第一階段目標”有一個更具體的描述,即“綜合指數接近德國、日本實現工業化時的制造強國水平,基本實現工業化,進入世界制造強國第二方陣”。
縱觀我國產業發展史,“由大變強”或是一個基本過程。國大人眾,任干什么體量都不會小,只是粗放的生產方式和粗糙的產品質量如影隨形,所以“變強”,則是必然的愿景。
此次“中國制造”邁出由大變強的第一步,定出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包括“提高國家制造業的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等等,無不宏觀、專業,非相關人士難得領略個中深意。雖然從廣眾的角度看,這樣的傳播多少使他們與此大事有些“隔”;但普通人自有其觀察、關切、參與“由大變強”的途徑,只須有心而已。
談論“中國制造”的由大變強,苗圩部長提到德國和日本,自非偶然。德國和日本是舉世公認的制造強國,大多國人的這種認同感,非自宣傳,更難從他們的“高精尖”領域獲得印象,不過建立在日常經驗上。
近30年前,一日本友人送我一個小小指甲鉗,這么多年過去了,經手的國產指甲鉗無數,而每到用時,還是下意識地去尋那日產的舊玩意兒,因為還是它最好用。德國則更成為行事嚴謹、品質精良的代名詞。雖然坊間還揶揄德國人包餃子還要用天平稱皮量餡的迂腐,但一個“Made in Germany”便鐵定讓國人對產品放心。當今中國汽車市場上,德系、日系乃最具實力的占有者更是不爭的事實。
籠統地講,“中國制造”由大變強,離不開政府和企業。而以往的事實表明,類似戰略性舉措多由國家主導。我則更堅信,完成這宏大目標,企業應當仁不讓充任主角。大道理放到一邊,只需放眼市場,看看奔馳、豐田、西門子、三菱、索尼等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即可說明問題。制造業發展的終極目標,無非是改善人類生活品質。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作為核大國的蘇聯也算不得制造強國,雖然在不少“高精尖”領域他們已然拔得頭籌。亦因如此,普通民眾才能夠在這“高大上”的國家戰略實施中見微知著,發現問題,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