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榮耀在深圳集中銷毀了12845臺手機。多家媒體現場見證了這一行動。這些手機被分成數批,在專用銷毀設備的強力下被壓碎,手機屏幕及機身等均成廢料,包括元器件等都無法再使用,以防止元器件再次流入市場。眼看完好手機被完全壓成廢料,旁觀的媒體都覺得非??上?。
此次銷毀措施,總計銷毀了17307臺手機,包括榮耀3C、榮耀暢玩版等暢銷機型,價值接近2000萬元。
銷毀手機的原因,是在運輸過程中輪胎起火,導致集裝箱內部分貨物著火,手機遭受高溫影響,事后,按生產檢驗標準進行檢測,不良率僅有1.4%,但由于無法保證在一年后,也就是質保結束后,是否會有隱患出現,所以,榮耀決定,為保證不讓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問題,涉及事故的手機全部銷毀。
首先,這是對消費者的負責,也是對品牌負責。如果說為了避免1年的質保期內手機發生各種故障返修,從而銷毀手機,還可以說是為了避免返修成本。那么,考慮到一年之后的質量穩定狀況,則純粹是出于對自己品牌的珍視。
轟動一時的銷毀措施只是表象。華為嚴格執行著QMS質量管理體系,形成從產品概念設計、開發到采購、制造、檢測等一條龍的高標準管理,所沿用的標準均為國際一流標準,超出歐洲、美國的強制認證要求。
具體在質檢方面,滾筒測試、500次扭曲測試、70kg硬件壓力測試、2000次軟件壓力測試、72小時的太陽輻射測試、48小時的冷熱巨變測試、80萬次的觸屏點擊測試、5000次耳機插拔耐久測試、10000次USB接口插拔等等,才支撐起華為及榮耀產品的品質。
這種努力當然會得到市場的回報?,F在的手機市場中,流行爆款、各種營銷方式,但手機并非一次性的消費品,而是人們信息生活的伙伴。穩定性、可靠性這些品質,雖然很難成為紅極一時的賣點,但最終會在大量消費者的長期日常使用中體現出來,并且在朋友買手機、在茶后飯余、在不經意的交談中被提及,被口口相傳,于是,消費者對一個品牌,對一個廠商的信任就建立起來,換言之,這就是所謂的口碑。
根據知名調研公司益普索調研,在中國市場,榮耀品牌滿意度高達90%,領先于蘋果的87%,全行業第一;在中國市場,榮耀產品重復購買率81%,僅次于蘋果(82%),遠遠領先于其他廠家。
更深層的看,這種對品牌的珍視,對品質的苛求,是符合經濟規律的。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和制造業大國,但距離制造業強國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一般認為,這種差距來源于科技實力的差距,這種說法當然有其道理,但并不全面,那些科技之外的品質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提到德國,人們都會聯想到德國制造的品質,但是,在188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侮辱性的商標法條款,規定所有從德國進口的產品都須注明“Made in Germany”,以此將劣質的德國貨與優質的英國產品區分開來。128年之后,德國制造從“假冒的低等復制品”變為了譽滿全球的品質的象征。
由此可見,某種程度上,一個國家的形象,是由品牌形象構成的,而品質則是品牌形象的重要構成部分。可以說,品質最終構成了國家形象。從這個角度看,對品質的追求,不僅是企業對品牌的珍視,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也是一個企業對國家的社會責任。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積累,在不斷的創新積累之下,在網絡基礎設備領域,華為已成功地侵蝕了思科的市場。在手機芯片領域,華為也在不斷發力。相比一般國內手機廠商在人機界面上創新,華為麒麟的芯片,是更底層,更“硬”的創新。目前,海思麒麟930芯片,在性能與功耗上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不輸高通的頂級芯片。但手機畢竟不能光拿來跑分,它是一個我們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每天與我們發生非常多的接觸,是一個體驗密集型的產品。所以,手機不能僅僅是性能好,技術好,還要品質好。在眾多的品質中,最最基礎的,則是產品的可靠性。
如果說技術含量、性能是硬件中“硬”的一部分的話,那么,轉配質量、可靠性,則是硬件中“軟”的一部分。很多時候這個“軟”比“硬”更難做到。比如,企業要有技術,能獲取更高的利潤,才能超越價格戰去關注質量。再如,質量很大程度上是靠規則來保證,裝配的質量要求有成熟的、有規則意識的產業工人,但從中國流水線上的工人來源看,在規則意識方面是欠缺的,這也對質量管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這種“軟”差距,也構成了中國在制造業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差距。對中國的制造企業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在這種環境下,企業對質量就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與艱辛。正如榮耀總裁趙明在這次銷毀行動中所述:“榮耀必須堅守讓品質為產品代言,如果說華為、榮耀的產品品質要趕超日本德國,這種痛苦是必須要經歷的,必須要走這一步,這也是我們堅持笨鳥先飛的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