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回溯創新的成功案例
3.1 通用醫療設備案例
通用電氣(GE)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化服務性公司,業務涉足各個領域,包括飛機發動機、發電設備、金融服務、醫療造影、電視節目等,其業務遍布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在全球擁有員工近300 000人。雖然GE早在1979年就和我國建立了貿易關系,但直到1990年才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合資企業-GE航衛醫療系統有限公司。由于對中國經營環境的不熟悉,GE選擇了在中國首先開展醫療設備業務。依據其采用的不同發展策略,可以將通用在中國的發展分為3個階段(見表2)。
表2 通用醫療設備業務發展歷程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GE進入發達國家所采用的全球化策略和本地創新策略在中國并未獲得成功,究其原因就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和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收入存在較大的差異,因而導致了市場需求的較大差異。對于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來說,一款功能適當且價格足夠低廉的產品(以5%的價格提供50%的功能)才能獲得他們的認可。通過將新興技術首先引入到中國,等技術成熟之后再回溯到本國等發達國家的市場,GE實現了占據全球新興市場和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的目的,獲得了巨大的收益。借助于回溯創新,即使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通用在中國2008年的業績也實現了25%的增長。
3.2 中國高鐵案倒
從通用醫療設備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回溯創新能給跨國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其代價就是極大地沖擊了被回溯方的市場。其實只要被回溯方應對得當,不光是回溯方,被回溯方也能從回溯創新中獲益,中國的高鐵技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我國從1990年開始就著手討論高速列車的自主創新,希望能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鐵技術,但受制于本身技術水平的制約,一直無法在高速鐵路的核心技術上有突破。2004年,我國成功從川崎重工、西門子、阿爾斯通、龐巴迪等跨國企業引進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高鐵理論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并加以實踐,最終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鐵成套技術,將技術回溯到歐美等發達國家,其模式如圖3所示.
圖3 高鐵回溯創新模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高鐵技術回溯創新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其發起方為發展中國家,針對本國.的實際需求有選擇性地引進新技術,對待新技術的態度是積極主動地引進而不是被動地接受。通過這種方式,改變了傳統回溯創新中技術輸入方的被動地位,變被動為主動,既獲得了自己所需的技術,又避免了本國市場在傳統回溯創新中可能遭受的重大沖擊。
通過回溯創新,我國在短短十年的時間里就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高鐵技術的國家,并且成功付諸實踐,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制約我國長期發展的運力不足的問題。目前,我國投入運營的高速鐵路已達到6552營業千米,其中新建時速250—350km的高速鐵路3676營業千米。除此之外,我國高鐵技術已開始走出國門。我國在境外承攬的鐵路項目涉及50多個國家和地區,合同金額有260多億美元,鐵路裝備已出口亞洲、非洲、澳洲和美洲等30多個國家。對于歐美等發達國家來說,在此次回溯創新中其既獲得了技術轉讓的資金,也從中國獲得了高鐵技術實踐化的寶貴經驗,實現了合作雙方的互利雙贏。
4 結語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回溯創新這一新興的商業模式能夠幫助跨國企業獲得新的 客戶群體,開拓新的市場,以順利地實現跨國經營。隨著全球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都會選擇使用回溯創新作為企業的擴張戰略。這對我們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跨國企業采用回溯創新必將導致大量的先進技術流向發展中國家,這可以極大地滿足這些國家對新技術的需求,從而提高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跨國企業在發展中國家設立研發中心,也就意味著該跨國企業對當地市場的重視程度增加,從而使本土企業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尤其是比較落后的產業很可能會受到嚴峻的威脅。我國作為回溯創新的技術輸入國,國內大多數企業都無法回避回溯創新所帶來的技術沖擊,那么如何應對這種沖擊呢?本文認為,與其被動地接受沖擊,還不如抓住這一機遇,積極引進跨國企業的先進技術,在此基礎上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進而回溯到技術輸出國,實現雙贏,甚至是獨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