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器人的發展已經可以為人們的健康謀求福利。目前,機器人手術已經很成功,從各大醫院引進手術機器人以來,為醫學建設提供了極為精準的定位。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是目前醫學領域最具代表性、最權威的手術機器人,這套高級機器人平臺能通過計算機系統“過濾”人手抖動,完成超越人手生理極限的動作,將手術創傷最小化。
3月29日下午,中南地區首例機器人心臟手術在武漢同濟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順利完成,目前病人生命體征平穩。
31歲的李某是廣西柳州人,需要做三尖瓣成形術及房缺修補術。因為耽心常規開胸手術在胸前留下長長的傷疤,她來到武漢同濟醫院尋求微創手術。同濟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決定用機器人為她進行手術。
“3D視野下,一切都是那么清晰,操作桿輕便靈活。”29日上午十一點,手術開始。心臟大血管外科副教授程才表示,手術和預期的一樣順利。三個多小時后,手術完成,病人生命體征正常。
據了解,由于手術難度大、技術門檻高,目前能開展心臟外科機器人手術的醫院,在全國還很少。手術中,醫生要爭分奪秒,避免心臟停跳時間過長導致器官功能損害,同時手術打孔位置必須精準,操作要求仔細,屬于最困難的機器人手術。
機器人登上手術臺,醫療機器人的運用將被廣泛應用。曼徹斯特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的羅斯·金(Ross King)教授說:“每個產業都受益于自動化,科學也不例外。引入機器學習使這一過程變得智能化--而不是僅僅使用'蠻力'--可以大大加快科學開發的速度,并可能取得巨大的回報。”
倫敦皇家學院泌尿外科醫生賈斯廷·韋爾認為,如今機器人已成為日常醫療工作的組成部分,“隨著機器人的價格越來越低、體形越來越小,它們定會成為常規醫療手段”。
未來,機器人醫療將成為最為普遍的事,人們將不為掛號、長期恢復而煩惱。最近,隨著電影《超能陸戰隊》的熱映,“大白”備受人們喜愛,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大白”機器人也為你量身定制。
“大白”離我們還有多遠
大白可以說是人類理想中的未來的醫療機器人,它是三大技術產業的集合體:移動醫療、人工智能、機器人制造。大白不僅有可以吸引兒童、萌化少女的、充氣氣球那樣圓滾滾的外殼,而且它體內所具有的碳纖維的骨骼、所具備的語音以及特有的體征識別功能,在醫療機器人設計的角度來看都是十分合理的。那么現實中人類在這個領域究竟進展如何呢?
業內人士表示,將大白以工具的形式造出來是沒有問題的,但在人工智能的發展方面人類已經受限了十幾年。機器人說白了是電腦和工具的綜合體。就拿大白來舉例子,它的工具部分在固有技術下是可以實現的,但它的核心功能是電腦部分,硬盤中寫的是人工智能,插入后大白就能根據內部程序和外部指令完成任務,但要真正實現這些功能,人類還需不斷努力!最初生產出的機器人所具備的功能當屬遠程控制,其實就是通過外部——甚至是遠程——人工控制,讓機器人代替人完成工作。
然而,現實中醫療機器人的技術縱然沒能達到“大白”那個水平(比如大白的人體特征掃描有診斷功能,但人類還在依靠x光、核磁共振的醫療儀器進行診斷),但迄今也為人類作出了不少貢獻。
另外,也有專家研究表示,根據恐怖谷理論,大白如此受歡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與人類的形象還有區別,若是有朝一日真造出一臺仿真醫療機器人,群眾的反應恐怕不是喜愛而是害怕了。
醫療機器人的發展或許能為人們解決一些復雜的病因,但是目前技術還尚未達到成熟,醫療機器人領域還在研究階段。隨著機器人產業的崛起,醫療機器人將為醫學領域做出很大的貢獻。
【知識補充】
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有何優勢?
一是突破了人眼局限,可以進入人體內部,手術視野放大了20倍;
二是突破了人手局限,在人手伸不進的區域,機器手可360度靈活穿行,具有人手無法相比的穩定性和精確度,防止人手可能出現的抖動;
三是不需要開腹,創口僅在1厘米左右,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大大縮短術后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