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器人技術起源于美國,但產業化的先鋒和主力卻是日本……
我國已成為機器人產業最大的市場。國內多個城市在布局發展機器人產業。深圳市依托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領域的產業基礎支撐,在機器人產業上已連續取得長足發展,2014年已有237家機器人產業鏈企業。盡管如此,包括深圳在內,國內城市的機器人產業普遍面臨核心技術缺失的問題。為繼續推動機器人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扭轉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2014年底,深圳市有關部門出臺了《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及《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政策》。
可以預見,未來一些年內,機器人產業將成為深圳市吸引大學畢業生等新就業人群的主要產業之一,而各級各類部門也將更多的跟這個產業打交道。人們需要更多的了解機器人產業,理解機器人科技變革的規律和走向,建立起一套符合技術演化創新規律的認知圖景。
機器人技術起源于美國,但產業化的先鋒和主力卻是日本。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和產業界就推出了相關的激勵政策,這些政策覆蓋技術研發、財政投融資、優惠稅收、情報信息等多個領域,迄今對于中國等機器人產業的后發國家仍具有借鑒意義。
日本機器人學會在1983年成立,旨在提供學術技術交流、推廣新技術應用和知識普及。該學會推出的專著《機器人科技:技術變革與未來圖景》一書,從機器人認知與意識、機器人仿生學、機器人系統、機器人硬件、機器人知覺、機器人競賽等方面,總結了現階段的機器人技術。這本書有助于讀者了解機器人研究和產業化的進展,對這個產業面臨的整合問題、安全問題、成本問題、倫理問題形成初步概念。
全書首先介紹機器人與其他科學領域的互相融合,比如機器人與神經科學、心理學的融合。讓機器人擁有人所擁有的能力,這是機器人研究的一項重要目標,科學家為此將人的溝通能力模式化,通過心理學、生物學、神經科學等學科的融合,讓機器人從模仿開始,探索掌握人所具有的溝通能力、社會環境適應能力。日本機器人產業通過計算聽覺場景分析,讓機器人效仿人類獲得聽覺、視覺。生物學與機器人的融合是目前日本機器人產業力圖推動實現的目標,目前仍有許多難題亟待解決。
書中還介紹了日本等國家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機器人系統領域的進展,從仿人機器人、水下機器人、無人飛行器、微型機器人、軟體仿生機器人,再到實現高輸出化、高速化的機械手臂。
在介紹日本國內已初步產業化的醫療、看護、建筑、農業、娛樂等多個用途的機器人應用后,書中還從工程學等學科角度探討了機器人應用的下一步發展方向。全書第四章、第五章分別介紹了機器人硬件設備和軟件系統的新潮流,包括一些仍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的新型構想。
日本的機器人競賽已完整覆蓋了中小學、大學和企業。低年級學生通過這些競賽了解基礎知識和技術;中高年級學生則可以通過參賽集體合作制造機器人,而在高校和研究機構,專家評委更看重的是機器人設計創意。《機器人科技:技術變革與未來圖景》一書就日本機器人競賽的介紹,對中國當下具有直觀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