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既給生活帶來了舒適便捷,也帶來了各種煩惱。交通堵塞、尾氣污染是由汽車帶來的最常見的兩大問題。現實中這兩個問題又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汽車遇到交通堵塞時,由于速度太慢甚至停滯,油料燃燒不充分,有害氣體的排放數量就會大大超出正常情況。
電動汽車則能很好緩解以上問題。由于電能的特點,汽車在靜止時完全不耗能,低速時能源的利用也比較充分,在城市環境中行駛基本不會產生能源浪費和尾氣排放的問題。但電動汽車的制造技術難度大,能生產商業化純電動車產品的企業非常罕見,眾泰汽車就是其中之一。
杭州街頭已經出現了數百輛眾泰出產的純電動出租車。而2010年7月26日,眾泰在杭州將一臺純電動汽車一一眾泰5008EV賣給了私人用戶,這也是國內首輛針對個人銷售的純電動汽車。“綠色低碳”已經成為眾泰汽車的一種形象,“開往春天”也已經成為眾泰汽車人口中的一個關鍵詞。
2003年眾泰汽車成立的時候,在行業內只能算是個后來者,其時同為浙江企業的吉利已經在汽車領域奮斗了6年。而當2006年眾泰造出自己第一輛車的時候,同樣涉足電動車領域的比亞迪已經售出1.3萬輛比亞迪F3。八年以后,眾泰這個后來者不僅沒有被市場所淘汰,反而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且開創出了一條獨特的汽車企業創新之路。
通常來說,中國汽車企業在創新學習中有三條道路:第一條是通過中外合資,逐步進行技術轉移和積累,從生產切入研發,如一汽和二汽;第二條是整體收購國外企業,直接獲得其所有的知識產權和研發團隊,如吉利收購沃爾沃;第三條則是直接購買相關技術和知識產權,企業基本不進行研發。
然而這三條路眾泰都不能走。走第一條路缺乏政策;走第二條路缺乏資金;走第三條路則已被事實證明嚴重缺乏后勁。眾泰必須走出自己的創新道路。
眾泰誕生于浙江永康,著名的“小五金之鄉”。吳建中和他的團隊長期以來就有豐富的汽車零部件生產經驗,在汽車行業內擁有豐富的人脈。但是會造零部件和會造整車,中間還隔著巨大的鴻溝。如果僅僅是簡單地將零件拼湊在一起,那么造出來的車也必然毫無市場競爭力。
吳建中說:“那個時候我們對自己有比較客觀的定位,因為缺少資金和技術優勢,應該從經濟型汽車切入,但哪怕是經濟型,也要有一個高起點的技術平臺。”眾泰汽車的做法是借助國外汽車產業階段性競爭整合所產生的產業轉移、企業重組的機會,從汽車產業發達國家及地區引進一些車型技術平臺,直接買斷。2004年,眾泰汽車了解到臺灣豐田的特銳生產線要出售,價格適中,機會稍縱即逝。董事會馬上拍板決定買下了這條生產線,而且是連設備帶模具,乃至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都一起“買”了。通過對特銳生產線的本土化改造和成本控制,研發了眾泰的第一款車型——眾泰2008,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這款車的價格降為原來的一半,約在6萬元左右。該款車在過去五年里已經累計銷售超過30萬輛,為企業掘到了第一桶黃金。
眾泰汽車內部流傳著不少和創新有關的段子。比如當初董事會是如何快速果斷地決定拿下豐田特銳的生產線;比如外籍團隊和本土團隊在磨合期中的沖突和融合;再比如在眾泰第一輛車下線時,永康市民擠在廠房門口圍觀永康人自己造出來的汽車,警察好不容疏導出一條試車的路線,坐在駕駛室里的吳建中卻已淚流滿面。
2010年12月18日,20輛清一色的眾泰新能源汽車在長安街上接受“大閱兵”。巡游車隊一字列隊,從遠望樓賓館集體出發,繞北京二環經過西直門、復興門、長安街、建國門等地,當零排放、高節能的眾泰新能源汽車依次駛過天安門廣場時,迎來了北京市民和外地游客的駐足觀看,并紛紛拍照留念。
眾泰汽車這種以低成本引進國際名車停產生產線和知識產權,然后通過技術消化和國產化資源重新配置來打造適合國情的自主車型的方法,被譽為中國汽車創新學習的第四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