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到底屬于什么行業?這個問題已經變得含糊。小米從競爭激烈的手機行業起步,逐步向IT、3C、智能家居進軍,甚至還包括未來的汽車。它們都將構成小米生態圈的一部分。

小米作為一個價格屠夫的形象正在深入人心。很明顯,小米不想在硬件上賺取多少利潤。雷軍要的是定價權,而且刀刀見血,每擊必中。小米即將在16日發布的小米空氣凈化器就是最新的例子。這個行業的利潤如同過去的智能手機、手環、充電電源、智能插座一樣,單品利潤率將變得慘不忍睹。
同樣的事情會發生在汽車行業上嗎?如果可能,只能是電動車,因為它的介入成本最低且便于代工(小米向來奉行輕資產戰略)。當然,之所以傳聞尚未變成現實,是因為雷布斯正在等待電池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如何評價這種可能性?不妨對比一下小米介入新行業(以空氣凈化器為例)的手法和傳統的自主車企整合產業鏈的方式。都是后發企業,他們切入新行業/新細分市場的手法有何區別?
小米 | 自主車企(以陸風X7為例) | 小米開發電動車(假想) | |
市場調研 | 購買多個品牌的凈化器,選定合作/仿制/競爭目標。 | 研究多個緊湊型SUV,確定仿制/競爭目標。 | 調研電池生產商的產品,確定產品定位,瞄準某高端競品。 |
合作方向 | 確定和日本巴慕達的合作(被拒)。 | 與路虎曾因英文商標權對簿歐盟內部市場協調局,陸風也獲得了歐盟商標保護 | 與某二線整車廠達成代工協議 |
團隊建設 | 挖來巴慕達日本研發總監大本雄也來擔任其空氣凈化器研發經理 | 未挖角路虎高管 | 挖角外觀設計、動力系統團隊。 |
供應鏈 | 接觸巴慕達OEM廠商和材料供應商,與其中一些達成合作 | X7發動機由世界無敵發動機廠商三菱供貨,8AT也與極光使用的采埃孚變速箱不同,雙方供應鏈無交集 | 利用整車代工廠原有供應鏈,但小米會自己掌控電池、電機技術供應鏈,很可能與市場領先的電動車廠商的供應鏈雷同。 |
知識產權問題 | 看上去小米并未規避競品外觀專利,基于某些設計不同,在中國可能避免對手控告 | 陸風也申請了外觀專利,路虎維權成本和前景不明確 | 申請系列專利群,在國內避免專利訴訟。 |
價格 | 定價為X99元,不足競品的20%,再度舉起價格屠刀。 | 可能為國產極光價格30%,產品內在差異大。雙方的目標客戶群不同。 | 價格會采用老手段,秒殺競品 |
技術賣點 | 與競品幾乎相同 | 與競品差異明顯 | 盡量貼近競品性能 |
新品推出 | 根據用戶反饋快速迭代,改進不足,比競爭對手更快地適應新市場 | 可能通過小改款改進 | 無法采用IT、3C產品的迭代速度 |
小米切入新行業的手法與傳統自主企業不同,小米傾向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行內領先者的上游供貨商及其人才團隊,而非另外打造一套。產品性能的近似和價格的巨大差異,贏得消費者。但汽車的品牌附著力遠遠強于電子產品,如果小米打算介入電動汽車領域,將遭遇前所未有的市場開發挑戰。小米必須祭出新手段,才能抵消價格利刃的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