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博集團一個文件夾生產分廠,一位“新同事”入職:廣博自行研制的一臺全自動文件夾制造機,每分鐘能生產文件夾120個,理論日產能超過30個熟練工人。
廣博集團是國內印刷包裝行業的龍頭企業,62%的產品出口,遠銷至歐美、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機器換人既能降低成本,又能緩解招工壓力,一舉兩得。”廣博集團董事長王利平對“新員工”的工作表示滿意。
山東青島海信集團近幾年每年都投入2至3億元打造“智能工廠”,到今年底機器人使用規模將達到上千臺。在生產場地沒有增加、工人數量下降的情況下,電視機產量由2011年的800萬臺增長到去年的1110萬臺,增長了39%。
周期性缺工、人力成本攀升、國際訂單減少……不少中國制造企業都面臨國內人口紅利漸失和全球性產能過剩的雙重壓力。
“機器代工”策略,無疑可以降低生產運營各環節成本,但能否再創“中國制造”一個新的“光輝歲月”?
隨著國家對智能機器人行業的不斷扶持,并借助主場優勢,中國國產機器人產業近年來迅速成長。國產機器人已廣泛服務于國民經濟25個行業大類、52個行業中類,范圍涉及日用消費品、化工制品、材料、交通運輸設備、電氣設備等制造業領域。
“除了應對人力成本上升和用工荒,機器人還可以提高制造業的質量和精度。”中國工程院院士蔡鶴皋說,這可幫助中國制造擺脫周邊國家低成本和發達國家高技術的擠壓,突破腹背受敵之勢,在訂單拼搶上贏得新優勢,打開新的上升通道。
從更宏觀方面看,中國已進入由工業化中后期向工業化后期快速過渡的階段,內外壓力都讓中國不能再做傳統意義上具有高能耗、勞動密集等特征的“世界工廠”,出路之一就是讓以機器人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充分釋放紅利。
據國外統計資料報告,機器人數字化工廠可以減少產品上市時間30%、減少設計修改65%、減少生產工藝規劃時間40%、降低生產費用13%。
“過去拼體力,現在比智力”,曲道奎說,機器人已經成為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智造的最重要支撐,但訂單的增減還只是表象,在國際工業制造的舞臺上,我們實際要比拼的是企業智能制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