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曝光的 iPhone 7設計圖顯示在手機正面上方出現了除攝像頭、光線感應器之外的一個額外開孔,有傳聞這個額外開孔是虹膜識別攝像頭,而且三星將在今年下半年發布的note6也疑似將搭載虹膜識別。如果傳聞屬實,在兩大巨頭企業的影響下,虹膜識別是否將會逐漸取代指紋識別在智能手機市場的地位?就指紋識別、虹膜識別兩種技術而言,誰將是移動端未來最佳CP呢?針對此問題,記者聯系了同時擁有人臉、虹膜、指紋三種生物識別技術的北京天誠盛業科技有限公司,并采訪了天誠盛業產品經理彭程,共同探索未來移動終端和生物識別“2合1”的發展趨勢。
指紋、虹膜,哪種技術才是移動終端的國民CP?
彭經理提到:每種生物識別技術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和限制,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否。單就移動終端方面來說,應用場景不一樣,這兩種技術的適用性也是不同的。
比如”手機解鎖”這種簡單應用,指紋相對來說就更適合一些,因為它在保證用戶體驗新鮮度的條件下成本更低,這也是各大廠商格外青睞指紋識別的重要原因,畢竟成本的提高是通信廠商和消費者都不喜歡的事情;而虹膜識別作為目前最精準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除了解鎖登錄等初級應用之外,更可以廣泛應用于高安全要求的場景中,比如虹膜支付、文件加密等。

至于指紋識別、虹膜識別中哪種技術才是移動終端的國民CP,現階段來看指紋識別已然稱霸手機、平板等終端產品,但基于虹膜識別更為廣泛的應用場景以及更為精準的特性,未來趨勢應該還是在于虹膜識別。
虹膜識別成為手機標配的機遇在哪?
早在2013年,三星等知名通信廠商即對虹膜手機進行大肆宣傳,雖然至今尚未見到真機,但可以看出各通信廠商著眼布局虹膜識別的野心。天誠盛業彭經理則表示,隨著虹膜識別技術的提升和優化,虹膜模組已經成熟化至手機、平板可集成的階段,虹膜手機的崛起已經達到一個臨界點。

一方面來說,虹膜模組的體積更為小巧,集成度非常高,天誠盛業早在2014年發布的移動終端專用虹膜模組的厚度僅為3.96mm,并且有繼續優化的空間,而且無論是近視眼、白內障等眼部疾病,都不會影響到虹膜的完整性,而指紋識別的限制性是手指皮膚一旦被磨損或潮濕,就有可能導致指紋識別失效;另一方面,就信息量來講,虹膜是指紋的 5-10 倍,虹膜識別的精準特性使其擁有更為廣泛的應用場景,比如格外注重安全性的支付、轉賬等金融領域、保護隱私安全的文件加密,以及授權管理、軟件登錄等等。此前,部分通信廠商認為虹膜識別的距離存在一定限制,但隨著虹膜識別技術的成熟,虹膜識別完全可以在用戶常規閱讀距離之內實現識別和認證。以天誠盛業為例,其探索者移動專用虹膜模組擁有13項發明專利,這款虹膜模組識別距離已優化至17-55cm,不需要客戶做任何的刻意配合。
最為關鍵的是,2015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達到30794.6億元人民幣,而移動購物占比達到67.4%。如何保證移動支付的安全將成為通信廠商、金融機構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在指紋無法滿足更高標準的安全級別時,虹膜手機勢必將成為未來移動互聯的主角擔當。包括樂視、微軟、三星、LG、錘子等均有傳言將在近兩年推出支持虹膜識別的手機新品,而且天誠盛業也已開始與眾多知名通信廠商、金融機構攜手推動生物識別技術在移動支付方面標準建立,將進一步推進虹膜識別與移動終端的“2合1”。
虹膜識別會一直獨霸移動終端嗎?
雖然目前來看搭載虹膜識別技術將是未來移動終端的發展趨勢,但并不意味著其會“一枝獨秀”。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移動終端應用場景越來越復雜,其終端形式也將愈加豐富化,單一的生物識別技術很難滿足所有的場景需求,只有將不同的生物識別技術組合起來,取長補短,通過多模態生物識別才能為用戶提供最徹底、體驗最好的解決方案,讓我們期待著更安全、更便捷、更時尚的移動生活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