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筑波市旺客商場里內,“機器人西裝”聽從使用者的腦電波指令,輕輕扭動,帶動著病人正在康復中的肌體;橫濱日產自動車工廠博物館里的機器人“拿起畫筆”,輕松完成了一張Hello Kitty的畫像。這臺六軸機器人已有20多歲了,是位從生產線退休的“老人家”;日本大學內,景山一郎教授率領的無人駕駛汽車研究團隊正在嘗試讓汽車學習人類的駕駛功能,“日本計劃2020年東京奧運會時在高速公路上實現大巴無人駕駛”……“機器人新戰略政策不僅針對制造行業的機器人,也囊括了養老行業、服務行業。”日本參議院議員、經濟產業委員長小見山幸治說。
在日本,跨國調研組看到了一個機器人在生產、生活中得到高度應用的社會。這個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大規模使用工業機器人的國家,正在更多領域普及機器人、工業自動化、智能化,向一個“機器人國度”走去。尤其是醫護、養老服務類機器人的研發、應用,正在這個走進老齡化社會發展階段的國度掀起新的熱潮。
7月底召開的佛山市委全會提出,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提升佛山制造核心競爭力的主攻方向,并提出加快智能裝備技術引進,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在發展智能制造、全力打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道路上,日本是值得佛山重點對標的一個工業強國。
從車間到博物館一段長達30年的“時差”
“全世界60%的手機電路板是用我們的機械貼裝的,包括世界上最知名的品牌。”在位于日本名古屋縣知立市的富士機械總部內,執行董事江崎一指著眼前的機器說,“智能手機電路板上有2000多個電子元器件,我們的主力產品就是電子元器件貼裝機器人。”
一片電路板從機器一端放入,幾分鐘后,就完成了加工工序。“以前一條完整的手機電路板生產線需要200人才能完成生產,而我們的生產線現在基本不需要人工操作。”江崎一說,“整條生產線目前售價一億日元,約合5500萬元人民幣。”
電子元器件貼裝技術直接影響智能手機的整體發展。當移動互聯網經濟席卷世界,手機廠商的一舉一動都成為熱點的時候,這家日本企業的自動化技術水平,卻以不為人熟知的方式,在產業鏈上游影響著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發展。
類似這樣超高精度尺寸上的自動化設備,是佛山亟待補上的一塊產業拼圖。2013年前后,佛山掀起機器人熱潮。一批沖壓、焊接、碼垛、打磨、搬運等用途的機器人,出現在陶瓷、家電等行業的生產線上,代替部分傳統人力崗位。從時間上看,工業機器人在佛山的興起約比日本晚30年。
“佛山推行的機器代人,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就開始做這項工作,我們已經實現在不增加人手的前提下,提高生產力。”日本參議院議員、經濟產業委員長小見山幸治說。
30多年的領先,讓今天其他國家還在使用的一些技術,成為日本企業博物館中的陳列物。在日產橫濱工廠博物館,講解員讓一臺用作展示的工業機器人機械手“抓住”了兩支彩色蠟筆,緊接著這臺機器人用一分鐘時間繪制了一張惟妙惟肖的Hello Kitty頭像。
“這臺機器人以前用在日產的生產線上,現在退休了。它有20多歲了,是位 老人家 。”博物館講解員說。而調研組曾在國內一些企業車間,見過類似結構的多軸機器人。
經過超30年的研究和應用,在日本工業界視野中,工業機器人已無神秘感。“日本工業機器人的研究階段已經完成,基本沒有技術難關。現在是普及的問題,而且大公司都基本完成普及了。”以機器人推廣應用為主業的日本新興技術研究所總經理熊谷行裕告訴調研組。
熊谷行裕概括的“基本沒有技術難關”,主要指傳統技術體系中的工業機器人。從新技術的角度出發,能應用在工業、服務業各種崗位上的機器人研究,在日本仍然火熱。同時,能“模仿人”的高智能機器人也在成為研發熱點。
在日本這個提前布局機器人產業的國度,下一個產業熱點會是什么?
從工廠到日常生活
服務機器人研發列入日本戰略
走進日本筑波市研究學員車站附近的旺客商場,在優衣庫、DHC等中國人熟悉的品牌店環繞下,一套宛如科幻電影中未來戰士所使用的“動力外骨骼”擺在顧客眼前。
這臺極具科幻色彩的“混合輔助肢體”機器人由日本Cybedyne公司研發,是一種用于身體行動機能恢復的服務機器人,通過感應腦電波,即可輔助人類的四肢動作。它有一個通俗形象的名字——“西裝機器人”。
使用者憑借“意念”就可以控制這個“西裝機器人”,無需抬起手或腳,只需要大腦想象手腳動作,機器人就能接受指令完成動作……Cybedyne公司職員小島友樹說,調研組成員親身體驗的HAL5號機器人,最大可以產生120公斤的力量。
“這臺機器人與人體幾乎融為一體。”小島友樹說,HAL機器人的關鍵技術在于篩選人體皮膚表面的腦電波信號。“人體皮膚表面有許多生物電信號,HAL能夠分析出哪些是傳遞給肌肉組織的有效信號,從而接受指令。”
目前,這個機器人已在日本和歐美實現市場應用,日本部分醫院使用了共計380個HAL機器人,用于行走訓練。另外,日本的建筑和物流行業運用了共計320個供腰部佩戴的HAL機器人,使得工人搬運重物時更加輕松。
在“西裝機器人”背后,日本掀起了一次服務機器人的研發、應用熱潮。這個熱潮與日本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和低生育率密切相關。
在日本機器人主產地愛知縣,一些企業去年推出了代替人力看護的醫療機器人。此類機器人可以將全癱的病人移動到另一個位置,現在已經開始銷售。
愛知縣次世代產業室主任都筑秀典說,當地正在推動服務機器人的研發生產。“愛知縣藤田醫療旗下擁有多家醫院,使用了很多醫護用的機器人,我們會組織企業參觀學習,讓藤田醫療業對制造方提出寶貴的意見。”都筑秀典說。
服務機器人的范疇遠不限于醫療、搬運。在日本,很多看似完全與機器人無關的行業,也在發揮想象力。
“如果機器人代替了人力搭建腳手架,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大商機,所以我們要主動去做這件事。”在日本大阪,在以生產、出租腳手架為主營業務的上市企業SRG公司,該公司社長高宮一雅介紹。
“讓機器人爬上高樓、搭建腳手架”是高宮一雅一直思考的問題。他說,該公司已研發出一種可安裝在樓體外、能像電梯一樣上下移動的機械,用來幫助安裝腳手架。
對于機器人在服務領域的應用,日本政府也在大力推動。“去年2月,政府制定了機器人新戰略的政策方針,對從事機器人的民間企業會有更大支持。機器人新戰略政策不僅針對制造行業的機器人,更擴大了機器人使用的范圍,囊括了養老行業、服務行業等。”小見山幸治說。
他說,在該領域,政府部門收集了很多數據,其中就包括生活領域的機器人需求,“包括服務行業、養老行業需要什么機器人,在開發費用中政府會有政策傾斜”。
從紅海到藍海佛山機器人產業的新空間
在先進技術支持下,到2020年日本將有更多機器人參與到社會生活中。這樣的場景看似“科幻”,但已非遙不可及。
目前國際上熱門的無人駕駛汽車也可歸入機器人范疇。“日本計劃在東京奧運會舉辦的2020年,實現無人駕駛巴士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我們也參與了這個項目。”在日本大學生產工學部,機械工學科教授、工學博士景山一郎說。
現在他所在的團隊,正在讓無人駕駛汽車向人學習,使其擁有與人一致的駕駛習慣,“我們要讓系統學習不同駕駛者的性格,不同的駕駛者怎樣轉彎、怎樣剎車,遇到行人作出什么樣的反應。”
與日本相比,在佛山,機器人產業、與機器人應用的熱潮方興未艾。近兩年來,不少機器人企業在佛山成立,廣東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廣東省機器人產業發展示范區也分別在佛山的南海、順德掛牌。
與此同時,機器人產業也成為國內資本的聚集地。從上海、重慶、成都、長沙、蘇州,到廣州、東莞,都在大力發展機器人制造業。
但另一方面,包括佛山企業在內,大量機器人核心技術還掌握在日本、德國等機器人強國手中,國內企業主要依賴進口。
在今年4月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與南方日報社聯合舉辦的座談會上,省經信委技術創新與質量處調研員李新星曾表示,廣東省機器人產業發展面臨一些短板,比如缺乏核心技術和高端技術人才,缺乏龍頭企業帶動,企業和行業競爭力不強。
無獨有偶。國家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今年6月也曾表示,我國機器人產業已出現了“高端產業低端化”的趨勢,并有投資過剩的隱憂。
相比競爭激烈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國內服務機器人的市場還是一片藍海。今年3月,工信部等部委印發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認為,我國老齡化社會服務、醫療康復、救災救援、公共安全、教育娛樂、重大科學研究等領域對服務機器人的需求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該規劃預計,到2020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在助老助殘、醫療康復等領域實現小批量生產及應用。
從佛山在家電、汽車等領域的產業基礎來看,研發、生產服務機器人并非沒有產業基礎。而與日本合作,或為佛企在該領域的發展帶來幫助。
這方面已有企業率先探路。去年,美的與日本安川電機宣布合作成立兩家機器人合資公司,其中之一就是廣東美的安川服務機器人有限公司。
該服務機器人合資公司將以康復機器人、助老助殘輔助類機器人、導購機器人的研發、制造、銷售為主。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此前表示,美的將集中精力研究如何將人的行為、情感和思考延伸到機器。
未來,隨著更多佛山機器人企業對接國際技術和市場,也許將有更多來自服務機器人領域技術,在佛山開花結果。
對話
日本新興技術研究所CEO熊谷行裕:實施自動化人遠比機器人重要
“在日本,傳統工業機器人已沒有技術難關,大企業已基本普及機器人,現在是中小企業的普及階段。”在調研中,日本新興技術研究所CEO熊谷行裕告訴記者。
圍繞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日本制造業的經驗、模式已高度成熟,并形成了豐富的配套服務。但熊谷行裕表示,即便如此,很多中小企業也仍需專門培養人才。在企業實施自動化的過程中,人仍然是重要的一環。
記者:目前,日本工業機器人的研發和推廣到了哪個階段?
熊谷行裕:很多工業機器人的研究階段已接近完成,工業機器人已經沒有太多技術難關。現在還存在的難點,是所謂機器人普及應用的問題。而且大公司都基本普及了,現在要普及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占全日本企業的90%。
記者:在傳統工業機器人之外,日本都在關注哪些新興的機器人技術?
熊谷行裕:最先進的是可以替代人的機器人。目前工業機器人常見的是5軸、6軸的機器人,而人類的手臂就有36個軸,日本企業現在研究3D立體的類人機器人。如果能研發出類人機器人,排在一起就是工業4.0的狀況。
我們不僅要模仿人,也要模仿動物。比如說蚊子,能靠人血里面的碳水化合物感知人體,從空中輕輕地降落。而我們打它的時候飛走,是因為它能感受到手帶來的風壓。如果機器人能模仿它們,那將是很了不起的技術。
記者:在日本企業的經驗中,企業實施自動化要注意哪些問題?
熊谷行裕:要做一個自動化生產線,關鍵是誰來做這個生產線,如果沒有做自動化的人,怎么做自動化。對于我們來說,培養會實施自動化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現在全世界都在說機器人,但工業機器人只是自動化生產線上的一個部分而已,目的是要為企業帶來利益。另外,我曾跟不少中國企業交流時提到過,如果要做好自動化,要有計劃性,平衡要把握好,計劃性要做得好,買什么機器人,在什么位置用,要做好計劃。
記者:專門幫助企業實施自動化、培養自動化人才的機構,在日本多嗎?
熊谷行裕:像我們這樣的機構日本有很多。日本也有機器人公司為企業培養人,但機器人公司目的是銷售機器人。客戶的生產線是否適合用機器人,他們并不真正關心,能不能賣出機器人才是他們最關注的問題,所以這可能造成不平等的商務關系。
像我們買保險一樣,保險公司會為顧客積極推薦,但產品不一定適合顧客,所以日本企業對于第三方機構,是非常有需求的,我們站在公平角度考慮問題,給企業提供方向,而不會站在機器人公司的角度。
記者:企業最需要的是哪方面的自動化人才?
熊谷行裕:在日本國內,如果企業實施自動化,需要能為自己工廠設計自動化生產線,或者是有修理或掌握自動化生產線能力的人,并且是要符合企業現實狀況,我們是為公司培養這樣的人才。
簡單來說,這類人才要懂得公司的情況,還要有一定的技術基礎。此前有一個國家的政府委托我們一個自動化項目,為期一年,培養人才大約花費了3—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