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上海,惠風和暢,太陽躲在云層里。當記者一行達到楊浦區某科技園的一幢三層小樓前,穿著休閑、一臉笑意的朱志浩已經在等候。
這個不起眼的所在是沈陽機床集團上海研究院,而朱志浩的名片上赫然印著他的頭銜:總系統師。這個職位在中國機床主機企業里大概是獨一份兒。
數控系統由專業廠家提供,主機廠很少染指。但這一慣例被沈陽機床打破,作為國內機床行業執牛耳者,該公司在2007年毅然投入數控系統研發。作為沈陽機床自主研發數控系統項目負責人,朱志浩的總系統師一職有點量身打造的意味。
痛定思痛從頭干起
“中國高端數控機床高速發展,但改變不了一個事實,即對國外技術的依賴。這一窘境,正是我國高端數控機床的現實,發展速度的確很快,但關鍵技術、核心技術高度依賴國外,95%以上的高檔數控系統采用了進口系統。”一位機床行業專家這樣說。
作為數控機床的靈魂,數控系統一直被德國西門子、日本發那科等少數公司牢牢抓在手中,中國高端機床的制造成本中有40%是購買國外系統。為了給中國的高端數控機床裝上自主“大腦”,中國企業走過模仿路線,也曾試圖巨資引進技術,但成效甚微。
與其他行業不同,數控作為一個超級交叉學科,涉及控制、驅動、電機執行、檢測、軟件、通信、電子、機械、工藝等眾多學科,交叉面多,且有很深的縱深。
國內進行數控系統開發的企業不在少數,但是大多停留在中低端。國內的高檔數控系統一直在走重復開發的老路和眾所周知的三步走,引進、消化、吸收。通過進口國外高端機床來分析研究。但仿造的數控系統精度和反應速度和原系統差距很大,遠遠不能滿足要求。
2007年5月,朱志浩正在沈陽機床數控園區做項目,被董事長關錫友一個電話叫到辦公室,之后的一番談話,朱志浩稱他完全沒有料到,雖然此前已被下過“毛毛雨”。關錫友開門見山,口氣堅定。“不能再猶豫了,不是做不做,這是使命,也是企業長遠的未來,我們必須干!”
風險,顯而易見。數控系統的研發投資巨大,數控系統涉及多領域技術,更大問題是沒有專門的人才。此前,獲得過大量投資的一些數控企業,相應拿出了不少成果,但由于種種原因,市場反應不佳。有專家認為,國內尚沒有可以信賴的成功案例。而國內的機床廠家,更沒有誰敢拍著胸脯說,掌握了數控機床的這一核心技術。有人稱,邁向數控系統領域,就是一個無底洞。
在那個決定性的時刻,關錫友一句話讓朱志浩記到今天,“換個思路,你有和你沒有的區別是什么?”
“有一個自己的數控系統是機床人夢寐以求的宿愿”。要成為世界市場的引領者,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有了自己的數控系統,才可以為機床做優化,賦予機床更多的生命和能力。有了自己的數控系統這樣的核心技術,產品會越富有獨特性,做技術的服務才成為可能,最終實現向工業服務商的戰略轉型。
“有和沒有的區別到底在哪里?”2010年,沈陽機床對伺服技術尚在技術研究階段,一家尋找伺服技術方面合作的外國企業,到上??戳艘蝗?,調頭把橄欖枝拋向了別處。時隔一年,那家企業高層突然回訪,表達了堅決合作的愿望。最后,他們認同了沈陽機床的技術標準,允諾在沈陽機床的基礎上提供其獨有的技術服務。這方面沈陽機床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有和沒有,區別巨大。當我們有了,不平等的狀態迅速打破,雙方變成了坐在桌子兩端平等的伙伴,以往的壁壘沒有了,在更高技術層面廣泛的交流合作成為可能,其實“可能”還有更多。
例如,兩家國際主流數控系統制造商近期相繼宣布免費提供某系統數據包,此前這一模塊分別以8000元和10000元出售。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2007年10月,沈陽機床的數控系統中心在上海同濟大學正式成立,從此沈陽機床人開始了一段以數年時間長度計量的充滿寂寞而又艱苦的跋涉。
時至今日,朱志浩仍然感到“壓力山大”,因為數控系統的研發意味著巨額的投入和漫長的研發周期,更何況,當年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張白紙——沈陽機床在數控系統方面沒有任何技術沉淀。
一切幾乎從零開始:沒有專門的數控系統方面的人才,四處延攬;對什么是數控系統,有哪些特別的脾氣稟性不得而知,那就從最基礎的知識開始。漸漸地,在沈陽機床這面大旗下,聚集起了一批電氣、計算機、機電一體化、伺服技術等方面的人才。如饑似渴,向一切可以學習的學習;別具慧眼,巧妙地摸索數控系統背后的細致紋理。這個團隊經過努力,在合作的基礎上,時隔一年的2008年末,沈陽機床數控系統團隊發布了飛陽數控系統(i5數控系統前身)的第一個車床系統版本。然而,死機、系統崩潰,如影隨行。
這是一段痛苦和快樂并存的日子:設定項目、買設備、搞試驗、人力成本,大把大把令人心疼地“燒錢”;激情投入、廢寢忘食思考計算,剛剛捕捉了一點希望,放眼望去,又距終極目標那樣遙遠。在欣喜和苦悶間,飛陽團隊選擇了更加勤奮的鉆研。
數控系統背后是運動控制技術,像一個深不可測的“黑匣子”,包含著電子、計算機軟件、伺服驅動等一系列的技術。不懈的堅持、耐得住寂寞、相信自己的勇氣,經歷了四年歲月風霜浸潤,到2011年初的時候,朱志浩領導的團隊終向打開數控系統這個“黑匣子”迫近了關鍵性的一大步,讓“黑匣子”漸漸變得透明:數控系統基礎技術的研發取得了突破,總線技術取得突破,伺服控制技術取得突破……
“傳統性的數控系統,不走產品優化的道路。i5數控系統側重點是打造一個整體的效益,不就系統做系統,要真正加載到機床產品上,更多地讓機床產品顯現出價值來。”通用性,獨特性?在這里不再是個問題。沈陽機床的數控系統研發,一開始就選擇了與別人完全不同的道路,彰顯了獨特性。
細心的人會發現,組建后的飛陽研發中心機構中,漸漸出現了市場服務部,甚至網站建設服務這樣的部門。“我們的數控系統就是針對客戶差異化需求,沿著‘智能化’方向走的??蛻舻母惺芎腕w驗是我們必須關注的重點,機構的設置當然要以市場為核心。”
他們以一種饑渴的心態對待與客戶的每一次交流和每一個意見,而這種交流和意見總能給他們豐厚的回饋。“如果能時時監控機床加工狀態就好了。”上海研發中心系統集成部門技術部長劉宏威說,他的設計靈感就是跟客戶談出來的?,F在,人們能從搭載i5數控系統的ETC產品上發現劉宏威的這個功能設計:通過網絡遠程服務,機床加工狀態盡在“監督”中。還有“圖形診斷”功能,“如果操作出現錯誤,系統操作界面會直接提示,更令人驚訝的,只要一點擊提示,系統會自動生成正確指令程序……”
這個不起眼的所在是沈陽機床集團上海研究院,而朱志浩的名片上赫然印著他的頭銜:總系統師。這個職位在中國機床主機企業里大概是獨一份兒。
數控系統由專業廠家提供,主機廠很少染指。但這一慣例被沈陽機床打破,作為國內機床行業執牛耳者,該公司在2007年毅然投入數控系統研發。作為沈陽機床自主研發數控系統項目負責人,朱志浩的總系統師一職有點量身打造的意味。
痛定思痛從頭干起
“中國高端數控機床高速發展,但改變不了一個事實,即對國外技術的依賴。這一窘境,正是我國高端數控機床的現實,發展速度的確很快,但關鍵技術、核心技術高度依賴國外,95%以上的高檔數控系統采用了進口系統。”一位機床行業專家這樣說。
作為數控機床的靈魂,數控系統一直被德國西門子、日本發那科等少數公司牢牢抓在手中,中國高端機床的制造成本中有40%是購買國外系統。為了給中國的高端數控機床裝上自主“大腦”,中國企業走過模仿路線,也曾試圖巨資引進技術,但成效甚微。
與其他行業不同,數控作為一個超級交叉學科,涉及控制、驅動、電機執行、檢測、軟件、通信、電子、機械、工藝等眾多學科,交叉面多,且有很深的縱深。
國內進行數控系統開發的企業不在少數,但是大多停留在中低端。國內的高檔數控系統一直在走重復開發的老路和眾所周知的三步走,引進、消化、吸收。通過進口國外高端機床來分析研究。但仿造的數控系統精度和反應速度和原系統差距很大,遠遠不能滿足要求。
2007年5月,朱志浩正在沈陽機床數控園區做項目,被董事長關錫友一個電話叫到辦公室,之后的一番談話,朱志浩稱他完全沒有料到,雖然此前已被下過“毛毛雨”。關錫友開門見山,口氣堅定。“不能再猶豫了,不是做不做,這是使命,也是企業長遠的未來,我們必須干!”
風險,顯而易見。數控系統的研發投資巨大,數控系統涉及多領域技術,更大問題是沒有專門的人才。此前,獲得過大量投資的一些數控企業,相應拿出了不少成果,但由于種種原因,市場反應不佳。有專家認為,國內尚沒有可以信賴的成功案例。而國內的機床廠家,更沒有誰敢拍著胸脯說,掌握了數控機床的這一核心技術。有人稱,邁向數控系統領域,就是一個無底洞。
在那個決定性的時刻,關錫友一句話讓朱志浩記到今天,“換個思路,你有和你沒有的區別是什么?”
“有一個自己的數控系統是機床人夢寐以求的宿愿”。要成為世界市場的引領者,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有了自己的數控系統,才可以為機床做優化,賦予機床更多的生命和能力。有了自己的數控系統這樣的核心技術,產品會越富有獨特性,做技術的服務才成為可能,最終實現向工業服務商的戰略轉型。
“有和沒有的區別到底在哪里?”2010年,沈陽機床對伺服技術尚在技術研究階段,一家尋找伺服技術方面合作的外國企業,到上??戳艘蝗?,調頭把橄欖枝拋向了別處。時隔一年,那家企業高層突然回訪,表達了堅決合作的愿望。最后,他們認同了沈陽機床的技術標準,允諾在沈陽機床的基礎上提供其獨有的技術服務。這方面沈陽機床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有和沒有,區別巨大。當我們有了,不平等的狀態迅速打破,雙方變成了坐在桌子兩端平等的伙伴,以往的壁壘沒有了,在更高技術層面廣泛的交流合作成為可能,其實“可能”還有更多。
例如,兩家國際主流數控系統制造商近期相繼宣布免費提供某系統數據包,此前這一模塊分別以8000元和10000元出售。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2007年10月,沈陽機床的數控系統中心在上海同濟大學正式成立,從此沈陽機床人開始了一段以數年時間長度計量的充滿寂寞而又艱苦的跋涉。
時至今日,朱志浩仍然感到“壓力山大”,因為數控系統的研發意味著巨額的投入和漫長的研發周期,更何況,當年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張白紙——沈陽機床在數控系統方面沒有任何技術沉淀。
一切幾乎從零開始:沒有專門的數控系統方面的人才,四處延攬;對什么是數控系統,有哪些特別的脾氣稟性不得而知,那就從最基礎的知識開始。漸漸地,在沈陽機床這面大旗下,聚集起了一批電氣、計算機、機電一體化、伺服技術等方面的人才。如饑似渴,向一切可以學習的學習;別具慧眼,巧妙地摸索數控系統背后的細致紋理。這個團隊經過努力,在合作的基礎上,時隔一年的2008年末,沈陽機床數控系統團隊發布了飛陽數控系統(i5數控系統前身)的第一個車床系統版本。然而,死機、系統崩潰,如影隨行。
這是一段痛苦和快樂并存的日子:設定項目、買設備、搞試驗、人力成本,大把大把令人心疼地“燒錢”;激情投入、廢寢忘食思考計算,剛剛捕捉了一點希望,放眼望去,又距終極目標那樣遙遠。在欣喜和苦悶間,飛陽團隊選擇了更加勤奮的鉆研。
數控系統背后是運動控制技術,像一個深不可測的“黑匣子”,包含著電子、計算機軟件、伺服驅動等一系列的技術。不懈的堅持、耐得住寂寞、相信自己的勇氣,經歷了四年歲月風霜浸潤,到2011年初的時候,朱志浩領導的團隊終向打開數控系統這個“黑匣子”迫近了關鍵性的一大步,讓“黑匣子”漸漸變得透明:數控系統基礎技術的研發取得了突破,總線技術取得突破,伺服控制技術取得突破……
“傳統性的數控系統,不走產品優化的道路。i5數控系統側重點是打造一個整體的效益,不就系統做系統,要真正加載到機床產品上,更多地讓機床產品顯現出價值來。”通用性,獨特性?在這里不再是個問題。沈陽機床的數控系統研發,一開始就選擇了與別人完全不同的道路,彰顯了獨特性。
細心的人會發現,組建后的飛陽研發中心機構中,漸漸出現了市場服務部,甚至網站建設服務這樣的部門。“我們的數控系統就是針對客戶差異化需求,沿著‘智能化’方向走的??蛻舻母惺芎腕w驗是我們必須關注的重點,機構的設置當然要以市場為核心。”
他們以一種饑渴的心態對待與客戶的每一次交流和每一個意見,而這種交流和意見總能給他們豐厚的回饋。“如果能時時監控機床加工狀態就好了。”上海研發中心系統集成部門技術部長劉宏威說,他的設計靈感就是跟客戶談出來的?,F在,人們能從搭載i5數控系統的ETC產品上發現劉宏威的這個功能設計:通過網絡遠程服務,機床加工狀態盡在“監督”中。還有“圖形診斷”功能,“如果操作出現錯誤,系統操作界面會直接提示,更令人驚訝的,只要一點擊提示,系統會自動生成正確指令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