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節能環保汽車(1.6L及以下乘用車)推廣目錄(第一批)》公告,共有28家汽車企業的163款車型入圍首批推廣目錄,中國品牌共有16家企業的102款車型入圍,占比超過60%。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國品牌汽車的市場份額已經連續12個月下滑,業界對中國品牌的擔憂也持續上升。此時,國家發布新一輪節能環保汽車的首批推廣目錄,消費者購買目錄中的產品,可享受每輛車3000元的補貼。中國品牌車型上榜占大多數,對中國品牌來說,這應該是低迷中的一個利好。
補貼目的是促進節能
“1.6L以下,特別是1.3L以下的車型中,大部分是中國品牌,”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專家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這是節能環保汽車推廣目錄中中國品牌占多數的重要原因。“上一輪推廣中進入目錄的大部分也為中國品牌。”汽車評論員張志勇認為,節能汽車推廣目錄中中國品牌的數量占比高并不是國家政策在向中國品牌傾斜,因為國家發放補貼的首要目的是節能。
國務院發布的《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中規定,到2015年節能型乘用車新車平均油耗降至每百公里5.9L;《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辦法》規定,乘用車產品平均燃料消耗量要實現2020年降至每百公里5.0L的目標。因此,國家是通過發布節能環保汽車推廣目錄,逐步提升對節能汽車的要求標準,激勵企業向實現2020年的百公里平均油耗5L的目標不斷努力。
中國品牌技術升級
上述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的專家還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中國品牌雖然銷量不大,但在申報節能環保汽車推廣項目上積極性很高,而且近年來中國品牌汽車企業為了達到國家政策要求,確實在技術升級上做出了很多努力。
2013年9月,發改委、工信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1.6L及以下節能環保汽車推廣工作的通知》,與上一輪的節能環保汽車推廣工作相比,除了3000元的補貼標準不變以外,新政策的門檻明顯提高。
我國的節能環保汽車補貼政策從2010年就已啟動,當時規定排量在1.6L以下的車型將享受節能補貼,但首要條件是百公里油耗低于6.9L;2011年10月,汽車節能補貼標準提高,百公里油耗從6.9L降低至6.3L;而新一輪節能環保汽車推廣的標準百公里油耗限制繼續下降至5.9L。不僅油耗限制要求不斷提高,新政策中還增加了“推廣車輛污染物排放能夠滿足《輕型汽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五階段)》”的要求,對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顆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制都有明確標準。另外,新政策中車輛燃料消耗量核查試驗所采用的漸變系數由此前的0.92調整為0.95。專家表示,測算方法的改變從一開始就把一些車型拒之門外了。
中汽協會副秘書長許艷華在9月的月度信息發布會上曾表示,近5年來中國品牌的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主要表現在整車企業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技術研發體系,汽車研發水平大幅提升,像發動機怠速啟停、高效直噴發動機、混合動力、輕量化等節能技術在中國品牌的多款產品里都有體現,不過消費者對中國品牌汽車缺乏了解和認識。
在節能環保汽車推廣政策不斷嚴苛的情況下,中國品牌入圍推廣目錄,應該是對中國品牌技術水平提升的直觀體現,也是向消費者進行宣傳的好機會。
贏得市場還需自身努力
雖然有諸多車型入圍,但是3000元的補貼到底能對中國品牌銷量有多大的推動作用還不得而知。張志勇指出,中國汽車市場的環境已經發生太多的改變,這些因素都將削弱節能補貼政策促進中國品牌銷量的目的。合資公司不斷推出小排量的汽車產品以爭奪三四線市場的消費者,1.6L以下的小排量汽車市場已經不再是中國品牌的優勢區域;外資品牌汽車業不斷將渠道下探、價格下調,中國品牌面臨的競爭更加殘酷激烈。
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品牌更不應把寶都押在補貼上。市場在變,提升品質和品牌影響力才是關鍵。“工信部會組織對企業申報油耗的專項核查,”上述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的專家進一步分析,“節能推廣補貼的目的是為了獎勵先進、提高節能水平。現在的油耗等標準還會進一步提高。”這就要求企業的產品品質真正能夠達到標準,在技術研發上絲毫不能放松。利好政策已經給出,能否真正實現利好,就要看中國品牌自身的努力了。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國品牌汽車的市場份額已經連續12個月下滑,業界對中國品牌的擔憂也持續上升。此時,國家發布新一輪節能環保汽車的首批推廣目錄,消費者購買目錄中的產品,可享受每輛車3000元的補貼。中國品牌車型上榜占大多數,對中國品牌來說,這應該是低迷中的一個利好。
補貼目的是促進節能
“1.6L以下,特別是1.3L以下的車型中,大部分是中國品牌,”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專家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這是節能環保汽車推廣目錄中中國品牌占多數的重要原因。“上一輪推廣中進入目錄的大部分也為中國品牌。”汽車評論員張志勇認為,節能汽車推廣目錄中中國品牌的數量占比高并不是國家政策在向中國品牌傾斜,因為國家發放補貼的首要目的是節能。
國務院發布的《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中規定,到2015年節能型乘用車新車平均油耗降至每百公里5.9L;《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辦法》規定,乘用車產品平均燃料消耗量要實現2020年降至每百公里5.0L的目標。因此,國家是通過發布節能環保汽車推廣目錄,逐步提升對節能汽車的要求標準,激勵企業向實現2020年的百公里平均油耗5L的目標不斷努力。
中國品牌技術升級
上述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的專家還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中國品牌雖然銷量不大,但在申報節能環保汽車推廣項目上積極性很高,而且近年來中國品牌汽車企業為了達到國家政策要求,確實在技術升級上做出了很多努力。
2013年9月,發改委、工信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1.6L及以下節能環保汽車推廣工作的通知》,與上一輪的節能環保汽車推廣工作相比,除了3000元的補貼標準不變以外,新政策的門檻明顯提高。
我國的節能環保汽車補貼政策從2010年就已啟動,當時規定排量在1.6L以下的車型將享受節能補貼,但首要條件是百公里油耗低于6.9L;2011年10月,汽車節能補貼標準提高,百公里油耗從6.9L降低至6.3L;而新一輪節能環保汽車推廣的標準百公里油耗限制繼續下降至5.9L。不僅油耗限制要求不斷提高,新政策中還增加了“推廣車輛污染物排放能夠滿足《輕型汽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五階段)》”的要求,對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顆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制都有明確標準。另外,新政策中車輛燃料消耗量核查試驗所采用的漸變系數由此前的0.92調整為0.95。專家表示,測算方法的改變從一開始就把一些車型拒之門外了。
中汽協會副秘書長許艷華在9月的月度信息發布會上曾表示,近5年來中國品牌的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主要表現在整車企業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技術研發體系,汽車研發水平大幅提升,像發動機怠速啟停、高效直噴發動機、混合動力、輕量化等節能技術在中國品牌的多款產品里都有體現,不過消費者對中國品牌汽車缺乏了解和認識。
在節能環保汽車推廣政策不斷嚴苛的情況下,中國品牌入圍推廣目錄,應該是對中國品牌技術水平提升的直觀體現,也是向消費者進行宣傳的好機會。
贏得市場還需自身努力
雖然有諸多車型入圍,但是3000元的補貼到底能對中國品牌銷量有多大的推動作用還不得而知。張志勇指出,中國汽車市場的環境已經發生太多的改變,這些因素都將削弱節能補貼政策促進中國品牌銷量的目的。合資公司不斷推出小排量的汽車產品以爭奪三四線市場的消費者,1.6L以下的小排量汽車市場已經不再是中國品牌的優勢區域;外資品牌汽車業不斷將渠道下探、價格下調,中國品牌面臨的競爭更加殘酷激烈。
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品牌更不應把寶都押在補貼上。市場在變,提升品質和品牌影響力才是關鍵。“工信部會組織對企業申報油耗的專項核查,”上述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的專家進一步分析,“節能推廣補貼的目的是為了獎勵先進、提高節能水平。現在的油耗等標準還會進一步提高。”這就要求企業的產品品質真正能夠達到標準,在技術研發上絲毫不能放松。利好政策已經給出,能否真正實現利好,就要看中國品牌自身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