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政府日前印發了《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提出未來五年亦即“十三五”期間,重點發展六大新興產業、實施七大行動計劃,力爭新興產業增加值達36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
創新驅動發展,科技改變世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創新已成潮涌浪奔的澎湃趨勢,找準創新驅動發展的支撐點、落腳點,敢變、善變,應變、求變,就可能搭上時代的高速動車,駛向前景可期的未來;如果我們依舊隨風擺蕩、騎墻觀望,騎驢看唱本——走著瞧,或如“作了繭的蠶”“盲人騎瞎馬”那樣,“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絕不會是危言聳聽。
最能說明支撐點作用的,是力學之父阿基米德的那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撬動整個地球的行動雖無法實現,但一個準確的支撐點、落腳點所顯現的強勁力量,卻是已被實踐證明了的。自治區黨委十屆六次全會已作出深入實施四大戰略的部署和安排,創新驅動戰略被置于首位。全區創新驅動發展大會召開前,自治區又出臺了《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定》《廣西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等系列配套文件,展示了廣西以創新謀發展的強勁意愿和創新具體路徑內容。找準創新驅動支撐點、落腳點,革故鼎新,銳意向前,便可匯聚創新資源,凝聚創新力量,集聚創新優勢。
找準創新驅動支撐點、落腳點,把握住科技創新是個重點。應當承認,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人才創新、管理創新等各方面的創新,都有其推動廣西發展不容忽視的作用與力量,但是,科技創新極為關鍵。科技創新是各方面創新的核心和基石,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發展全局的牛鼻子。哪些領域和產業,是我區創新政策激勵支持的科技創新重點與方向,系列配套文件都已一一明示,無須多言,就看誰能“千機變”。各顯其能,各展身手,判斷準了,定位明了,發力對了,就能集聚成創新發展內生動力,形成廣西的創新優勢。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創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研發鏈等既相互交織支撐,也會相互激活生成新的創新發展支撐點、落腳點。面對信息與技術秒速變化的創新潮流,我們不必亦步亦趨,也不必面面俱到,而應理性冷靜地把脈自我所需,找準創新驅動支撐點、落腳點,由點連線及面,逐步形成具有廣西特色的創新驅動“生態鏈”。比如,在某個局部單個領域的創新,可以當個“追趕者”;在另一些創新前沿產業和領域,當努力成為“并行者”乃至“領跑者”。又比如,企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也是研發成果項目轉化、創新人才集納的主戰場,單個企業力量雖小,諸多企業的力量卻能形成磅礴之勢。做好政府的服務和引導、創新政策落實、創新平臺與研發機制的完善,就是在夯筑調動企業創新積極性乃至全區“雙創”能量的一個支撐點、落腳點。把這個支撐點、落腳點的工作干好,基礎打結實了,就會推動更多創新項目、創新人才、創新技術、創新成果實現轉化孵化。“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期待今天的創新發展思路,在努力之下一一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