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年前誕生的一個新詞,到如今逢人必談的熱詞。工業4.0充斥了漢諾威工業展的展館、論壇和企業標語。但在展會外,關于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否言過其實的爭論并未停止。工業4.0之路走到哪一步了?記者帶著這個問題對話多名企業高管和專家學者。
夢想已經部分成真
“工業4.0已經準備好投入應用了。”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教授、智能工廠創始人德特勒夫·齊爾克告訴記者。
齊爾克展示了智能工廠的一條名片盒生產線。當個人訂制的信息通過射頻技術被輸入到產品零部件上,這些零部件就仿佛被“植入智慧”,在它們通過生產設備時,會向后者發送指令,“指揮”設備生產用戶個性化訂制的名片盒。這條流水線上有16家世界知名企業、研究機構的參與,包括博世、IBM、費斯托、菲尼克斯電氣等。在同一個標準、體系之下,許多生產環節還能夠靈活組合、增減。
與去年不同,今年的智能工廠再次升級,同場亮相的還有多個企業的“武功秘籍”—為智能工廠設計的通用“基礎設施箱”,菲尼克斯電氣提供了跨模塊的信息收集分析技術,泰科電子使得生產過程無縫銜接和高能效成為可能……“這是世界首個制造商獨立的工業4.0體系,多項技術都被證明成熟可行,智能工廠已經從夢想向現實邁進了一大步。”齊爾克說。
在不少企業中,這種夢想已部分成真。德國信息、通信和新媒體協會13日公布調查顯示,目前德國主要工業領域中,44%的企業已采用工業4.0相關的生產和技術模式。西門子在德國建起了工業4.0的示范工廠。
虛實就這樣結合了
在漢諾威,不同企業對于工業4.0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制造商宣稱要讓“產品成為信息載體”,軟件提供商打出標語是“輕松相連”,工程解決方案供應商專注于智能設計和生產。
“每個企業的切入點都不同。”微軟公司亞太制造業總監劉漢強告訴記者,以往微軟對許多企業客戶并不了解,雖然使用同一個平臺,卻隔著無形的墻。“客戶希望從產品設計到生產制作、配送安裝都有完整的數碼體驗,對于復雜的工業問題也希望用更簡潔、可視化的方式了解,不用等到拆開整臺汽車才知道問題所在”。微軟選擇在產品設計上和客戶進行更緊密的合作,“虛實就這樣結合了。
埃森哲數字技術服務全球總裁邁克爾·薩克利夫告訴記者,工業4.0將會帶來兩類改變,一部分制造業企業將改變陳舊的生產方式。另一種改變是,企業在出售產品的同時提供相應的服務,“這樣的產業更有可持續性。
薩克利夫舉例說,運輸公司管理者并不知道每年要更換多少輪胎,而某著名輪胎公司的解決方案是,在卡車的引擎和輪胎上裝備傳感器,收集有關燃油消耗、胎壓胎溫、車速以及位置等數據信息,并將之傳送至云端,由專家團隊分析并向車隊管理人員提出建議,選擇該項服務的客戶能夠按照駕駛里程購買輪胎。
中企可跨越式發展
但也有德國媒體用“時髦話”來形容工業4.0這一概念。
德國信息技術服務商CSC對德國、奧地利、瑞士三國900名企業家調研后發現,約一半的企業家表示不了解工業4.0,德國企業中就有40%。大約四分之一受訪者雖然熟悉這一概念,但卻不理解其內涵。許多中小型企業還沒有開始制定對策。在采訪中,許多企業負責人都對工業4.0表示陌生。
“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和德國“工業4.0”異曲同工,但不少制造業企業卻處于較落后的階段,升級的難度壓力巨大。薩克利夫認為,中國企業并不需要像德國同行一樣按部就班的升級改造,而是可以考慮跨越式發展,“如果讓我在中國新建企業,我會將德國工業中較好的模式套用過去。”另外,薩克利夫表示,中國制造業也不需要妄自菲薄,“創新從世界各個角落出現,當它與技術、設備、管理等知識整合起來,中國制造并不落后于世界。”
專家眼上中的中國制造2025
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到獲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制造2025”成為這一個月以來全民熱議的話題。這部被認為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近期將對外頒布。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制造2025”的背后凝聚了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專家兩年多的研究成果——中國工程院“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為“中國制造2025”提供了堅實的科學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柳百成指出,我國制造業較為突出的有三大問題:一是創新能力不強,二是核心技術薄弱、共性技術缺位,三是資源浪費、污染嚴重。
除了“內憂”,還有“外患”。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表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著發達國家蓄勢占優和新興經濟體追趕比拼的兩頭擠壓和雙重挑戰。
2014年1月7日,馬凱副總理專題聽取了中國工程院的階段性成果匯報,對“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項目給予充分肯定,同時認為應該由咨詢轉變為行動,要求由工信部牽頭,聯合多部委、中國工程院等方面,盡快制定“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
“中國制造2025”只是中國邁向制造強國的第一個10年的行動綱領。“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項目提出,力爭用30年時間,通過“三步走”戰略,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2025年,使中國制造業邁入制造強國行列;2035年,使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的中等水平;2045年,使中國制造業綜合實力邁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事實上,中國的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比如德國已經實現了工業1.0、2.0、3.0,正在向工業4.0邁進。而中國要后來居上,實現跨越發展,發展方式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發展過程,要求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也就是工業2.0、3.0、4.0同步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制造2025’的任務就比德國實現‘工業4.0’更加復雜、更加艱巨。”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說。
通俗點講,中國制造業需要“補課”。“提升產品質量是要補的第一課。”朱高峰說。我國制造業每年直接質量損失超過2000億元,損害了國家信譽和形象。
同時,強化制造基礎非常重要。柳百成認為,加強基礎研究,特別是關鍵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先進基礎工藝的研究,是提升制造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發展的前提。
“互聯網+”重塑生產價值鏈
除了生產自動化,“互聯網+”風口下的中國制造業,也迎來了互聯網重塑生產價值鏈的機遇。
3月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會議提出,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
將于近期正式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這一長期戰略性規劃是著眼于整個國際國內的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變革大趨勢所制定,被譽為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
工信部部長苗圩此前表示,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向強國的轉變,智能制造將是主攻方向。工信部調查顯示,智能制造使目前很多工業企業縮短了研發周期,提高了設計效率,降低了研發成本。在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中,生產線上數控裝備比重達30%,近五年年均增長4個百分點。
阿里巴巴天貓大家電負責人印井認為,互聯網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電商平臺的大數據可以起到連接商家與消費者的作用。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喜好,經過大數據分析,將推動生產出更能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產品,這就是“C2B”模式。
印井介紹說,天貓大家電本月將推出幾款消費者定制家電。他認為,在傳統的生產模式下,企業不能精準了解用戶需求,容易導致產品積壓。而在互聯網時代,電商平臺的大數據是實時反饋給商家的。所以,“C2B”模式,是按需生產,有助于縮短供應鏈周期。
IDG資本副總裁樓軍認為,“C2B”大數據定制模式是大趨勢,將深刻改變中國制造業。“傳統模式下,生產商通常采用全渠道大面積鋪貨戰略,這會帶來庫存壓力以及上游產業鏈應收賬期的問題。‘C2B’定制模式,可以大幅壓縮庫存。”樓軍說。
樓軍表示,目前一些個性化的定制生產服務,比如3D打印,大眾市場還沒有完全接受。“但定制模式是發展趨勢,有著光明的市場前景。”他說。
近來,家電巨頭格力電器也把智能制造作為戰略發展方向。隨著自動化設備的應用,公司員工總數已從2012年的9萬人減少到目前的7萬人,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時,與海爾、美的等競爭對手一樣,格力也已宣布進軍智能家居領域。
格力電器副總裁望靖東介紹說,格力中央空調將利用互聯網為用戶提供節能報告,相關參數傳輸回來進行在線體檢,從而及時為用戶提供保養和維修方案。
同時,望靖東還表示,在生產層面,用戶使用情況的大數據會反饋到設計環節,有助于更好了解、發掘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