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逐漸向內陸地區轉移,用工成了本土行業不得不直視的一個大問題。特別是對于傳統用工大戶制鞋行業來說,這個問題尤為突出。
面對只會愈演愈烈的用工問題,晉江的制鞋行業選擇了對研發、生產等各個環節的智能化改造,通過機器換工,實現節本增效。而這種做法目前已經得到越來越多行業內企業的認可。
智能化升級的喬丹樣本
在喬丹體育股份有限公司試驗車間,近百名工人正忙著沖裁、針車、成型等工序。
“再過幾個月,這里的所有機器都將被自動化設備所取代。”喬丹公司技術管理人員李德平表示,過幾天他們將到外面的展會上尋找市場風向標,選擇最適合公司的智能化裝備,比如自動多頭電腦縫紉機、自動切割機等,啟動新一輪技術升級。
“比如自動多頭電腦縫紉機,多個針車頭可同步操作,速度更快。上下料也很方便,操作者站在機器的背面位置,直接面對著夾板上下料。在縫紉進行中,由高到低有24種不同的縫紉速度可供調整。”李德平表示。
事實上,早在10年前,喬丹公司便購買了第一臺brother電腦車,而如今,喬丹已在折邊工序、包頭工序、定型工序、車縫工序、包裝工序等多道工序上擁有自動化設備。
在喬丹電腦針車車間,40多臺電腦針車正在快速、精準地運作著。技術人員表示,從單一工序看,這些針車比普通針車要快5倍左右,而且非常精準。而在“無縫車間”內,除了鞋子的領口和后袋,其余的針車工序則全部被省去。
“這樣一來,針車車間就可以省去四分之三的人工,如果從整雙鞋的制造看,大約省去了三分之一人工。”李德平表示。
除了大量引進自動化裝備外,近年來,喬丹還引進了智能切割機、檢測機器人等智能生產設備,大大提升了勞動效率。
在喬丹公司鞋業檢測實驗室,一個多腳機器人正在草地上不停奔跑著。
“這就是我們的鞋類綜合檢測機,一雙鞋做好之后性能怎么樣?以前我們都是靠人工來完成,公司組建了100多人的試穿團隊,要等一個月之后才能有檢測結果。現在這些工作只要一個機器人,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了。”李德平表示。
全產業鏈智能化萌動
在晉江制鞋行業的智能化升級進程中,喬丹體育并不孤單。在這條路上,還有許多同行者。而無一例外的,智能化帶來的節本增效是促使他們進行這一波升級的最大原因。
早在去年下半年,特步便與黑金剛自動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力行制鞋設備有限公司等本地供應商合作,共同打造特步“數控一代”自動化制鞋生產線項目。其中,特步引進了自動噴膠流水線、3D智能鞋面針織機、電腦花樣機、自動(智能)印線機、自動沖裁機等先進設備。目前,該項目被泉州市列為唯一的“數控一代”示范工程,已獲得專利5項,正在申請專利22項。
“通過機器換工實現智能化是鞋企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特步(中國)有限公司鞋業制造事業部(一廠)高級總監、特步自動化生產線項目主要負責人戴勇說,隨著勞動力成本增長、流動頻繁等問題日益顯著,近年來,制鞋產業出現了嚴重的用工荒,另一方面,市場的需求,特別是對高質量產品的需求仍在攀升,推廣應用智能化、自動化裝備,成功地解決了這些困難,讓企業看到了轉型升級的曙光。
“數據表明,自動化生產線帶給企業的綜合收益遠遠超過了傳統生產線。”逐一分析各種設備利好之后,戴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就設備投資而言,一條傳統生產線投資近149萬元,而自動化生產線總投資近467萬元,投入比大約為1∶3。就人工成本而言,一條傳統生產線所用人工約220人,年度人工成本760萬元,自動化生產線所用人工可減少到110人,節省人工成本50%。就產能而言,傳統生產線年產量約60萬雙,自動化生產線年產量75萬雙,比之提升了25%。
這樣帶來的收益使企業能在1年半左右收回投資成本,而傳統生產線則大概需要4-5年的時間收回成本。此外,推行自動化生產線,還可以提高產品標準化程度,減少誤差,保障品質;還有減少管理成本、安全成本,節能減耗等優勢。“今后,特步將按點、線、面逐步推進,爭取三到五年后自動化生產線覆蓋旗下所有工廠。”
下游成品鞋生產企業的智能化升級,離不開上游供應商的苦心研發。只有上下游通力合作,才能最大程度發揮智能化生產的優勢。在晉江的制鞋產業,這已經成為一種共識。
今年1月底,在原本已經引入不少智能裝備的情況下,安踏再次引入了智能無刀模切割機,而這種新型智能化機器的研發者正是同樣來自晉江本土的晉江華駿鞋機有限公司。
華駿鞋機董事長蘇承瑤告訴記者,這種自動設備通過電腦排版,能夠將產品盡可能緊湊擺放在一起,避免了人工浪費邊角料和不必要的報廢材料問題,能夠節省材料的費用。而一臺無刀模切割系統能夠節省4個人工,既可以緩解人力緊張的現狀,又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勞動力。此外,它能節省刀模,不用再像以往每個產品都需開一個刀模。一年下來能省30多萬元,三年便能收回成本。
在晉江—哈工大機器人研發中心副主任蔡宇祥看來,市場風云變幻,過去誰率先走上自動化、智能化這一步,誰就搶占了先機。而如今,已演變為“上則活,不上則死”的局面。“更何況通過自動、智能、高端的智慧生產設備實現全產業鏈的智能生產,能夠將上下游企業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發揮所長。”蔡宇祥說。
員工從抵觸到認可
盡管是大勢所趨,但是對于本土制鞋企業來說,智能化升級并不能一蹴而就。在智能化改造的過程中,他們同樣會碰到種種困難。
在喬丹體育股份有限公司鞋業事業中心副總經理周中茂眼里,所謂的“智能化”并不是簡單地用一些智能化機器來替代人工,而是涵蓋設計、研發、生產、物流等各個環節的一個系統工程。這中間,只有各個環節和諧配合,才能縮短流程,最終實現減少人力、縮短工時的目標。
“我們一個月要設計出300多款鞋,而每款鞋從研發到誕生要經過大大小小的幾十道工序,從當前的技術看,很難實現全面‘智能化’,智能裝備只能應用在一些相對簡單的工序上,如針車、面料切割、包裝等,很多時候還得依賴人工。”周中茂認為,對于制鞋企業來說,智能化升級需要考慮成本效益問題,目前市場上智能化機械設備價格普遍都比較高,對于多樣化、少批量的鞋企來說不合適,只有產量大、技術相對固定的企業才會有效果。
部分智能化機器價格高是制約智能化推進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員工固有思維的限制同樣會阻擾智能化的推進。
在特步剛剛引進智能設備的時候,不少一線員工甚至是部分管理層心中都有些抵觸。原因很簡單:對傳統設備的操作他們已經駕輕就熟;為了適應新設備,他們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去適應。在適應的這一段時間內,智能化設備在產能上的優勢并不能完全體現。對于普遍采用計件方式計算薪酬的一線員工來說,這就意味著收入的直接減少。
“員工操作不習慣、剛開始見效不明顯等原因,讓管理層也懷疑是否有必要投這么多錢在這些機臺上。不少人甚至吵著要換回原本的設備。”想起當初的一幕,戴勇無奈地笑了笑。
為了讓員工心服口服,戴勇特地安排兩組員工采用兩款設備生產同樣的產品進行測試。一個月后,采用智能設備的工人不但不再有怨言,還比傳統設備組的員工多賺了1000多元的工資。
“讓員工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比花再多的精力在喊口號上有用。”戴勇說,“而對于企業來說,節省的是實實在在的人工成本,而且效率提升了,雙贏!”
用智能化應對“劉易斯拐點”
經濟學上有個著名的劉易斯拐點,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指的是在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漸減少,最終達到瓶頸狀態。美銀美林曾發表報告認為,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穩步上升,中國將進入“劉易斯拐點”。
勞動力成本的穩定上升,不僅企業主能夠切身感受到,作為行業觀察者與記錄者的我們同樣能夠感受到。
在2009年前后,晉江傳統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當中,一個普工的月薪在1500元左右;如今,沒有2200元以上的月薪,到哪里去招工?普工工資的上漲幅度都這樣了,更不要說其他技術含量更高的崗位。以車工為例,一個熟練的車工,每個月工資五六千元并不少見。
人工成本的上漲,背后凸顯的是勞動力資源的緊缺。在記者看來,這種緊缺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隨著大范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各地的產業陸續發展起來,很多勞動力資源選擇在當地就業;二是以90后為代表的新勞動力資源不愿意到一線車間上班,而之前支撐沿海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發展的勞工大軍正在逐漸老去,一增一減之間,勞動力資源的緊缺就顯得尤為突出。
解決這種緊缺,倚靠單純的漲薪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原因很簡單:隨著各種生產要素成本的上漲,企業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這在傳統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當中更是明顯。在利潤不足的情況下,只是靠著簡單粗暴的漲薪,或許能夠在短時間內幫助企業招到足夠數量的工人,但企業是否有足夠的利潤創造能力來留住工人尚且未知。
對晉江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來說,必須擺脫這種對于以勞動力等傳統資源要素過分依賴的現狀,讓包括科技、研發等在內的更多生產要素參與到企業利潤的創造來。
在這種轉變當中,通過對生產設備的智能化改造無疑是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產生效益的。通過智能化改造,在減少人工用量的同時,還能夠提高生產效率。不僅如此,更為智能化的機器設備,在吸引新生代勞動力資源方面優勢也頗為明顯。
當下,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工業智能化設備的研發,有關工業機器人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對于習慣引領行業發展的晉江制鞋產業來說,這個趨勢不能忽視。應對劉易斯拐點,晉江制鞋行業真的可以從智能化下手。
智能化大家談:先人一步“智能化”為后續發展積蓄力量
企業的智能化升級,政府不僅看在眼里,而且出臺了實實在在的優惠政策來引導。在相關人士看來,制鞋行業的智能化升級不僅能夠為企業節本增效,而且能夠提升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在當前行業處于整體調整期的時候,先人一步進行調整,能夠為后續的突擊猛進積蓄力量。
可破解傳統企業多道難題
“促進智能化技術和自動化裝備在勞動密集型傳統特色塊狀產業領域廣泛應用,可以顯著提升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改善勞動力結構,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產品附加值,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晉江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林永紅舉了個例子,目前晉江制造業人力的月工資普遍達到3000元至4000元,而在柬埔寨,只需要1000元左右。單從人工成本看,晉江制造業人力成本是他們的3~4倍。目前晉江紡織服裝、制鞋、食品、陶瓷建材幾大傳統產業中,至少會有4萬臺機器設備可進行智能化升級,一旦完成升級,至少可以為企業節省20萬名工人。這將從長遠解決晉江企業的用工問題,為企業重新贏得成本優勢,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智能化升級也是化解傳統企業招工難、用工難的有效途徑。隨著工人老化,以90后為代表的新生代勞動力強調自我意識,不愿意進入車間一線,更不想為了多賺幾塊錢加班加點。傳統企業智能化升級后,有文化懂技術的員工多了,員工結構更加優化,老板管理起來就更輕松。對于企業來說,更為看重的是‘機器換工’直接帶來的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及產品精準度的增強。”林永紅表示。
“工業4.0時代,傳統制造業洗牌在所難免。怎樣才能不被洗出去,這取決于企業家的眼光和戰略。對于晉江傳統制造企業來說,越早進行自動化升級便可越早贏得發展先機。在經濟整體不好的大環境下,先人一步將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權。”林永紅表示。
智能化升級政府很給力
“成臺成套引進自動化成本很高,往往一條生產線就要幾千萬。如果是在原有的設備基礎上升級,成本會大大降低。”林永紅表示,目前晉江很多企業都還在觀望階段,不少企業擔心設備升級的風險。為了消除這一顧慮,晉江將聯合中科院海西分院等建立“試驗”所,企業可以先看試驗效果再決定是不是要進行自動化升級。
另一方面,《晉江市制造企業生產線智能化改造試點實施方案》剛剛出臺,試點應用企業可圍繞生產線技術改造,提出生產工藝流程和技術路線的優化方向,與智能化科研機構共同編制生產線智能化改造方案。智能化科研機構要與企業密切配合,聯合技術攻關,根據試點應用企業需求研發設計、改造集成生產線智能化裝備。同時,將對應用企業開展設備操作人員和設備維護人員技能培訓。
試點企業還將獲得各級政府的補助。比如紡織服裝、制鞋、食品、陶瓷建材、機械裝備等5個行業首家實施智能化技術應用改造的企業和首家實施智能倉儲改造的企業,在其完成改造投產并經驗收確認后,按其投入的改造費用(以完稅發票為依據)的30%給予資金補助,一家企業最高可拿到300萬元。與此同時,省、泉州市也將出臺相關的“智能化升級”補助政策。
而在蔡宇祥看來,既然全產業鏈的智能化是傳統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那么行業中的企業之間應該形成合力,產業形態相同的企業可以組成一個“企業聯盟”,依托政府及高校等第三方研發機構的力量,三方共同努力共同提煉共性問題,集眾家之力共同研發自動化、智能化設備、技術,并共享研發成果,共同發展。
此外,蔡宇祥還建議政府可以針對制造業自動化升級過程中的資金需求,成立以政府為主導的智能裝備租賃公司、風險投資基金,對自動化、智能化改造項目給予資金支持,這樣一來就可以減輕企業一次性投入所帶來的資金壓力。“同理,在技術方面,晉江市委、市政府可以將本土多家‘國字號’科研機構聚集,為晉江企業提供更為全面、系統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