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雖然堪稱全球最大,但是,面對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卻“大而不強”。我國企業主要扎堆于中低端,缺少核心技術,九成企業規模在1億以下。那么我國機器人產業應該如何突破重圍,走出低端,由弱變強呢?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研究室主任呂鐵此前著文提及:“以工業機器人為例,目前我國精密減速機、控制器、伺服系統以及高性能驅動器等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依賴進口,而這些零部件占到整體生產成本70%以上。其中,精密減速器75%的份額被日本壟斷,國內高價購買占到生產成本的45%,而在日本僅為25%,我國采購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就已經高于國外同款機器人的整體售價,在高端機器人市場上根本無法與國外品牌競爭。”
對于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建議如下:
一是堅持規劃引領,盡快出臺工業機器人的專項發展規劃。我國應由工業主管部門牽頭,根據《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盡快出臺針對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專項規劃,圍繞市場需求,制訂未來我國工業機器人研發及推廣應用的基本方略和技術路線圖,將掌握關鍵技術、強化制造能力、提高市場占有率和引導產業合理布局等作為重要任務,著力完善工業機器人產業鏈、創新鏈和資金鏈。
二是加強創新驅動,著力突破基礎理論、核心專利技術和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目前,我國各地的工業機器人投資和承接海外轉移都集中在本體制造環節,存在低端鎖定的風險。未來應根據主機廠的實際技術需求,整合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開展核心部件和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解決技術研發與行業應用“兩張皮”的問題。重點提高永磁電機效率,研制高精度RV減速器、諧波減速器;通過提高關節伺服性能,突破高速平穩控制技術。將先進機器人技術研發所需要的高端人才引進列入國家引進高層次海外人才計劃,提高國內研發水平。建立國家機器人通用技術平臺和科研專利轉讓平臺,加強機器人技術實驗室與企業需求對接,加快科研成果盡快實現商用和產業化。
三是強化配套支撐,高度重視工業機器人重點相關及配套產業的發展。我國應著力依托“工業強基”等重大工程,提高包括高端數控機床、關鍵新材料、智能儀器儀表等在內的高端和基礎配套能力,為工業機器人本體制造提供輕量、抑振的結構性材料,滿足本體的剛度、強度和穩定性參數,適應機器人的高速化、高載荷化及高精度化等特性要求,提升機器人本體的制造能力和質量水平。優化工業機器人產業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依托先進制造業基地,充分發揮產業集聚效應。
四是開展定向扶持,重點加強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的市場推廣應用。目前,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市場占有率僅為25%左右,處于產業化早期,亟須國家重點扶持。充分利用國產工業機器人在系統集成方面的優勢,開展應用示范工程,在東北老工業基地、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制造業基地,鼓勵汽車、電子等制造企業推廣使用自主品牌的工業機器人。研究提高工業機器人整機進口的關稅幅度,加強對自主品牌的保護力度。通過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抵扣比例、給予購置補貼、工業機器人設備加速折舊等措施提升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的市場占有率。工業機器人企業可以聯合職業院校建立工業機器人培訓項目,在課程設計、教材編寫、系統教學、操作實訓等方面開展合作,打造支撐工業機器人應用的專業工程師隊伍。
當前,全球制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力圖實現制造模式變革,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重構制造業競爭格局。同時,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制造業正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人口紅利的消失、資源和環境的掠奪性使用等,導致中國制造模式和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亟需轉型升級;同時,高端制造向歐美回流和低端制造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也倒逼中國制造模式快速變革,工業機器人正在改變著人類的生產模式,因此我國需要大力研發高端機器人,掌握核心關鍵技術,這樣我國的工業機器人產業才能走出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