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是通往成功的最大障礙
“創新的開端充滿撩人的性感,隨后就只剩下苦力活兒了。”戈文達拉揚如是說。
創意總是激動人心,但把創意變成結果的過程往往現實而骨感。他指出,“反向創新的最大障礙并不是來源于科學技術的瓶頸或者預算的緊缺,而是來源于管理和架構層面。只要擁有正確的心態和工具,任何管理者都可以克服反向創新這些障礙。”
盡管本土研發的趨勢已日益明顯,但對大多數跨國公司來說,這仍是一個新課題。它意味著跨國公司必須學會用另一種方式進行運作—重新梳理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確保獲得足夠的資源和更多研發經費,用以根據新興市場的現實情況,進行本土開發工作。
一般來說,跨國公司的資源和決策權大多在總部國家。然而反向創新的性質要求他們改變這一組織結構,他們需要將企業的重心--資源和權力--轉移到新興市場。進行反向創新必須具備足夠的權力來確定公司的戰略、組織架構以及業務方向,并擁有相應的決策權、財權和人事調配權。這一變化將對企業傳統的權力分配、運營、產品開發、生產、采購、銷售等一系列價值鏈帶來巨大沖擊。做出這樣的改變并不容易,但如果不改變,跨國企業無異于將發展中國家市場這塊肥肉拱手讓人。
朱利安也認為,反向創新要做出的改變,并不僅僅是企業的心態,還有組織架構。他分析道,當需求剛剛萌芽時,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動議常常因聲音太小而無法從總部得到資金,等到市場突然爆發,再想動作已經為時太晚。這對于很多圍繞全球產品分部開展業務的企業來說,是一個重大挑戰。
不得不說,反向創新的風險比傳統模式高得多。“當企業家無法準確判斷市場,需要冒極大風險時,引入內部創業制度或許是不二的選擇。”任榮偉建議道。

他認為,反向創新考驗著企業家的前瞻視野和堅定魄力,企業領導者要想成功實現反向創新,必須遵循四大原則:
1. 逐步培育世界級眼光和敏銳的行業洞察力;
2. 圍繞創新目標,訓練卓越的組織整合能力和資源調度能力;
3. 建設學習型組織,在創新中學習,在學習中創新;
4. 打造優秀組織文化,培養強大的組織執行力。
“中國創造”迎來機遇
反向創新是一種多邊市場的激勵行動,是中國企業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一次難得的機遇。
反向創新促進了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演進,他們利用其全球規模降低生產成本,將市場利益最大化。過去,外資企業進入中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往往是利用本地的廉價勞動力資源,使其成為制造中心或成本中心。
而反向創新則帶來了戰略布局上的深刻變化,它使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變成了利潤中心。反向創新的新思路,體現了全球性公司旨在利用當地增長模式,將商業重心放在未來潛力市場上。因此,單純從經濟角度講,反向創新在發展中國家具有切實意義。
企業應該毫不猶豫地迎接新的產業機會,積極應對新的挑戰。任榮偉強調,在中國制造業面臨產業結構調整的形勢下,中國企業應借助反向創新的機遇,建立一個完整的核心競爭力目標體系,逐步開展和實施反向創新計劃,并將其納入到核心競爭力培養體系中,不斷獲取新的創新成果,以更好地整合和配置自己的資源,打造并強化具有世界級意義的真正的國際核心競爭力。
然而,朱利安并不認為反向創新真的會是“下一階段的全球化框架”,他覺得“反向創新”說不定會變成一個曇花一現的管理名詞。“反向創新的企業將不得不克服很多障礙,真正的挑戰就是如何系統地、持續不斷地反向創新,而不是僅僅只有一次或者偶爾的創新,否則,它將僅僅只是一次迷人的智力練習,而沒有實際價值。”
愛迪生說過:“因為機會常常穿著工作服,看起來同常人沒有什么差別,大部分人往往會和它擦肩而過。”當跨國公司們重新配置其全球資源,改變其產業鏈布局、投資策略,調整其運營、并購目標等戰略規劃,以實現本地產品創新與低成本生產時,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企業亦不甘落后,他們或與跨國巨頭尋求合作,或充分發揮本土優勢,牢牢抓住“反向創新”帶來的市場機遇,正在飛速提升和追趕超越。
于是,新一輪的全球競爭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