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天然纖維素纖維具有棉花的綜合優點,在性能上基本上接近于棉花,在細度方面比棉花更加細,在未來5~10年對棉花原料是一個有力的補充。
再生纖維目前主要分為四個類型,其中再生纖維素纖維比重較大,纖維素是自然界最大量的生物質資源。第二類是再生蛋白質纖維,目前應用比較多的是大豆蛋白纖維,下一步重要的發展方向就是蛋白質模仿蠶絲的方式,會在未來再生蛋白纖維的發展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第三大類是再生多糖類纖維,第四類是其他再生纖維,比如海藻纖維具有很好的功能性,而且生物降解性也很好。
再生纖維素纖維主要在兩個方向發展推進,一是廣泛開拓原料來源,以前再生纖維素纖維原料主要依靠棉短絨、樹木等,現在我國利用竹子的特殊資源開發出竹漿纖維。通過系統攻關,竹漿纖維在產品、原料、市場開發方面已經獲得了比較大的成功。第二是采用新型加工技術。現在有關方面在積極探索秸稈廢棄物的加工關鍵技術,爭取提升在產品應用上的開發水平。
程隆棣表示,盡管目前形勢比較復雜,但是中國的棉紡織品市場的需求潛力依然十分巨大,行業也將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他建議廣大紡織行業同行繼續開發一些新技術和新原料,不斷創新理念,加大對新技術新原料的研究,從而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新型紡紗各具特色
要實現紗線產品的多元化和高檔化,就要將新原料的應用與紡紗方法、紗線結構創新結合,根據紗線產品的特點要求,將賽絡紡、長絲賽絡紡、緊密紡紗、低嵌入式紡紗等技術進行組合。
《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強嵌入式紡紗、多組分纖維復合混紡、新結構紗線加工等技術的研發,重點推廣緊密紡、低扭矩環錠紡、噴氣、渦流紡等新型紡紗是棉紡織行業發展的重點。
對于多組分纖維復合混紡技術和新結構紗線加工技術,俞建勇指出這是研究運用多種原料紡紗的技術。經過“十一五”的發展,棉紡織企業有著不同的戰略定位,有的開發低成本產品,有的開發高品質產品,有的開發差別化產品,有的開發花色品種。實施多種纖維混紡,涉及到對不同纖維特性和配比的優化,涉及到復合紡紗的新工藝新技術,涉及到與之配套的裝備和器材,以及批量生產中質量穩定性和可控性問題。
實際上從“十五”開始,棉紡織行業就大力提倡引入化纖混紡,實施差別化戰略。“十二五”期間繼續攻關推廣,內涵又有了新的變化,主要體現在超仿真概念、生物質纖維、高性能纖維應用等方面。目前約有30家紡紗企業有較強研發能力,生產新纖維產品有一定的規模,他們的新纖維紗線附加值平均高于常規品種2倍左右。
在新結構紗線加工應用技術方面,俞建勇認為環錠紡紗在最近二三十年間又有了新的發展。賽絡紡使得紗線外表和內在性能發生很大變化,沿著這個思路發展,出現了賽絡菲爾紡,解決了長短絲復合問題,還可以實現包芯。再進一步又出現了嵌入式紡紗,目前正在應用推廣中。如今又推出了低扭矩紗,低扭矩紡紗技術就是在紡紗端加入假捻裝置,這樣不容易產生斷頭。低扭矩紗在紗體結構上屬于重大發展。目前上述新型紗線約有200萬噸產量,產品附加值高。到2015年和2020年將分別有約400萬噸、700萬噸的新結構紗線。
責任編輯:劉嘉寧
上一篇:三種主流燙金漿工藝的特點淺析
下一篇:細紗膠輥使用探討
相關評論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注明"來源:廣西工業創新促進會"的所有作品,版權或其他知識產權屬于廣西工業創新促進會,未經廣西工業創新促進會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進行刊登或使用;獲得授權者轉載必須注明“來源:廣西工業創新促進會”。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站所轉載的新聞、文章、資料等內容的版權歸原文作者和原發表媒體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普及新產品新技術,傳播新思想新知識,推動技術及科技創新,促進廣西企業的發展,并非出于商業目的。本網轉載相關內容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gxgycx@126.com),核實后本網對相關爭議作品刪除處理,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