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首架國產大型客機C919機頭在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成飛”)下線,標志著國產大飛機關鍵部件研制工作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方面表示,這是該公司繼5月15日C919前機身大部段成功下線后的又一重要里程碑,為中航工業承擔的所有C919大型客機部件在下半年的全面下線又邁出了堅實一步。
中國商飛董事長金壯龍、中航工業副總經理耿汝光、中航工業成飛董事長程福波、中航工業成飛民機總經理馮重陽等出席了下線儀式。
“腦袋”下線
C919大型客機機頭部件處于機身前收縮段,總長6660毫米,共包含24根框,1~22框為雙曲面,22~24框間為單曲面。機頭主體結構是由框、長桁、風檔骨架、蒙皮組成的典型的半硬殼式金屬結構,并按不同部位分成座艙蓋、前起艙、機頭地板、壁板、框、艙門和門框加強結構、透明件等幾大組/部件。
C919客機機頭部件復雜,處于飛機的一級氣動區,多處區域處于鳥撞范圍,零件結構形式復雜,表面分布較多系統開口,對產品外形精度及外表面質量要求高。據悉,機頭要把約4000項零件,組成178個小組件,然后拼接成40余個大組件,最后形成上下部再合攏。與圓桶形的飛機機身不同,機頭外形呈現多曲面,設計精度要求高,制造難度大。
此外,機頭空間最小,但所有的信息都要從這個“腦袋”發出,必須留出足夠而且合理的系統安裝空間。為此,C919客機總裝承制單位引進了數字化可移動生產線,對機頭部件與其他部件間的對接面精度及全機對合使用的定位基準點位置精度要求更高,因此對機頭的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對研制周期短,產品質量要求高等難題,再加上機頭自身的整體制造高復雜性,中航工業成飛民機的C919項目團隊從去年7月起就精心組織相關生產資源,制定詳細的項目計劃并跟蹤管控,成立了工裝、鈑金、數控加工、裝配等技術攻關小組。
中航工業方面介紹,通過積極與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上海飛機制造有限責任公司駐廠代表協調,以“小事不過點,大事不過夜”的現場工作守則,突破了天窗骨架零件制造、鈦合金蒙皮零件成形、機頭下部超大尺寸蒙皮拉伸成型以及化銑等關鍵制造技術瓶頸,并于今年4月實現了裝配開工。
記者了解到,為確保產品質量,成飛民機公司自2011年起提前啟動機頭研制工藝準備工作,通過對產品設計要求及總裝制造要求的梳理、分析及識別,先后形成機頭部件制造工藝總方案、機頭部件裝配協調方案、零件制造方案及檢驗檢測方案等項目綱領性技術文件,并與上飛公司開展多輪的協調工作并獲得顧客批準,為項目的研制工作提供明確的技術支持。
同時,成飛民機公司根據以往機型的研制經驗、教訓,對C919客機的機頭裝配制造階段的各個環節進行潛在風險分析,進一步梳理裝配環節,確認已有技術保障措施,并根據分析結果進行相應完善。通過首架機頭的試制工作,前期識別的問題得到有效的控制,機頭整體質量基本滿足設計及顧客要求。
據悉,中航工業成飛民機今年還將按計劃完成102架機頭的制造交付。
總裝在即
國產C919大客機機長38米,翼展33米,高度12米,其基本型布局為168座,最高可達190座,標準航程4075公里,增大航程5555公里,經濟壽命達9萬飛行小時。C919大型客機2008年11月啟動,預計2016年取得適航證并交付用戶。
大型客機研發和生產制造能力是一個國家航空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重要標志。中國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民用航空市場之一,發展大型客機將是一個潛力無限的新經濟增長點。過去的邏輯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每年花在采購國外飛機上的支出巨大。C919的研制則是要改變這種局面,把錢花在研制中國自己的飛機上,形成獨立自主的研發和生產能力。
我國大飛機項目“舉全國之力”的協作模式已經漸漸成熟。據中國商飛介紹,C919機體交付制造共成立了4個團隊,分別進駐成飛、洪都、西飛、沈飛。每個工作團隊又細分為3個工作團隊,即現場團隊跟蹤進度,工程團隊關注設計與技術,支撐團隊負責采購、適航、質量等環節。3個團隊既獨立運作,又相輔相成,在強化進度、質量管理的同時,又為供應商提供服務保障。
C919大型客機研制采用“主制造商-供應商”模式,承擔機頭部段制造的中航工業成飛是九大國內機體結構供應商之一。為提升國內民機制造能力,確保項目研制進度,2013年7月起,中航工業成飛、成飛民機與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駐廠代表組建了技術、工藝、制造聯合過程工程團隊,統籌相關資源,相繼攻克了天窗骨架零件制造、鈦合金蒙皮零件成形、機頭下部超大尺寸蒙皮拉伸成型以及化銑等關鍵制造技術瓶頸。
在世界民航制造領域,主制造商如何管理、協調供應商一直是個大課題。在各方協作下,國產大飛機項目通過管理上的創新實踐,形成了一系列規范、準則、流程以及高效率的快速決策機制。
作為完全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研制的單通道渦扇噴氣客機,C919大型客機研制工作目前已進入詳細設計和工程制造的攻堅階段,全部機體結構生產數據發放已經完成,首架飛機的前機身、中央翼和副翼已分別在南昌和西安下線,其他機體部段也將在近期陸續下線和交付。
另外,C919全機靜力試驗方案、試飛總方案已經確定,相關機載系統試驗已開試,首架試飛飛機計劃在下半年開始總裝。目前累計訂單400架。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方面表示,這是該公司繼5月15日C919前機身大部段成功下線后的又一重要里程碑,為中航工業承擔的所有C919大型客機部件在下半年的全面下線又邁出了堅實一步。
中國商飛董事長金壯龍、中航工業副總經理耿汝光、中航工業成飛董事長程福波、中航工業成飛民機總經理馮重陽等出席了下線儀式。
“腦袋”下線
C919大型客機機頭部件處于機身前收縮段,總長6660毫米,共包含24根框,1~22框為雙曲面,22~24框間為單曲面。機頭主體結構是由框、長桁、風檔骨架、蒙皮組成的典型的半硬殼式金屬結構,并按不同部位分成座艙蓋、前起艙、機頭地板、壁板、框、艙門和門框加強結構、透明件等幾大組/部件。
C919客機機頭部件復雜,處于飛機的一級氣動區,多處區域處于鳥撞范圍,零件結構形式復雜,表面分布較多系統開口,對產品外形精度及外表面質量要求高。據悉,機頭要把約4000項零件,組成178個小組件,然后拼接成40余個大組件,最后形成上下部再合攏。與圓桶形的飛機機身不同,機頭外形呈現多曲面,設計精度要求高,制造難度大。
此外,機頭空間最小,但所有的信息都要從這個“腦袋”發出,必須留出足夠而且合理的系統安裝空間。為此,C919客機總裝承制單位引進了數字化可移動生產線,對機頭部件與其他部件間的對接面精度及全機對合使用的定位基準點位置精度要求更高,因此對機頭的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對研制周期短,產品質量要求高等難題,再加上機頭自身的整體制造高復雜性,中航工業成飛民機的C919項目團隊從去年7月起就精心組織相關生產資源,制定詳細的項目計劃并跟蹤管控,成立了工裝、鈑金、數控加工、裝配等技術攻關小組。
中航工業方面介紹,通過積極與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上海飛機制造有限責任公司駐廠代表協調,以“小事不過點,大事不過夜”的現場工作守則,突破了天窗骨架零件制造、鈦合金蒙皮零件成形、機頭下部超大尺寸蒙皮拉伸成型以及化銑等關鍵制造技術瓶頸,并于今年4月實現了裝配開工。
記者了解到,為確保產品質量,成飛民機公司自2011年起提前啟動機頭研制工藝準備工作,通過對產品設計要求及總裝制造要求的梳理、分析及識別,先后形成機頭部件制造工藝總方案、機頭部件裝配協調方案、零件制造方案及檢驗檢測方案等項目綱領性技術文件,并與上飛公司開展多輪的協調工作并獲得顧客批準,為項目的研制工作提供明確的技術支持。
同時,成飛民機公司根據以往機型的研制經驗、教訓,對C919客機的機頭裝配制造階段的各個環節進行潛在風險分析,進一步梳理裝配環節,確認已有技術保障措施,并根據分析結果進行相應完善。通過首架機頭的試制工作,前期識別的問題得到有效的控制,機頭整體質量基本滿足設計及顧客要求。
據悉,中航工業成飛民機今年還將按計劃完成102架機頭的制造交付。
總裝在即
國產C919大客機機長38米,翼展33米,高度12米,其基本型布局為168座,最高可達190座,標準航程4075公里,增大航程5555公里,經濟壽命達9萬飛行小時。C919大型客機2008年11月啟動,預計2016年取得適航證并交付用戶。
大型客機研發和生產制造能力是一個國家航空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重要標志。中國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民用航空市場之一,發展大型客機將是一個潛力無限的新經濟增長點。過去的邏輯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每年花在采購國外飛機上的支出巨大。C919的研制則是要改變這種局面,把錢花在研制中國自己的飛機上,形成獨立自主的研發和生產能力。
我國大飛機項目“舉全國之力”的協作模式已經漸漸成熟。據中國商飛介紹,C919機體交付制造共成立了4個團隊,分別進駐成飛、洪都、西飛、沈飛。每個工作團隊又細分為3個工作團隊,即現場團隊跟蹤進度,工程團隊關注設計與技術,支撐團隊負責采購、適航、質量等環節。3個團隊既獨立運作,又相輔相成,在強化進度、質量管理的同時,又為供應商提供服務保障。
C919大型客機研制采用“主制造商-供應商”模式,承擔機頭部段制造的中航工業成飛是九大國內機體結構供應商之一。為提升國內民機制造能力,確保項目研制進度,2013年7月起,中航工業成飛、成飛民機與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駐廠代表組建了技術、工藝、制造聯合過程工程團隊,統籌相關資源,相繼攻克了天窗骨架零件制造、鈦合金蒙皮零件成形、機頭下部超大尺寸蒙皮拉伸成型以及化銑等關鍵制造技術瓶頸。
在世界民航制造領域,主制造商如何管理、協調供應商一直是個大課題。在各方協作下,國產大飛機項目通過管理上的創新實踐,形成了一系列規范、準則、流程以及高效率的快速決策機制。
作為完全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研制的單通道渦扇噴氣客機,C919大型客機研制工作目前已進入詳細設計和工程制造的攻堅階段,全部機體結構生產數據發放已經完成,首架飛機的前機身、中央翼和副翼已分別在南昌和西安下線,其他機體部段也將在近期陸續下線和交付。
另外,C919全機靜力試驗方案、試飛總方案已經確定,相關機載系統試驗已開試,首架試飛飛機計劃在下半年開始總裝。目前累計訂單400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