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帳篷、鐘表、橋梁,還是汽車、火車、輪船,“德國制造”總是與耐用、可靠、安全、精密掛鉤。如今,“德國制造”就如同精品保證,這種信任感的建立離不開在德國備受推崇的“高級工程師”(以下簡稱“高工”)精神。
它并不僅僅是抽象的精神,更有一套細致的培養機制。德國人的獨立能力、創造能力、動手能力并非天生,而是來自德國教育的培養。
那么,德國“高工”到底是怎么煉成的呢?
德國幼兒園的教室里都有櫥柜,上面放有瓶裝礦泉水和杯子,孩子們想喝水隨時自己倒,杯子自己洗。
無論是帳篷、鐘表、橋梁,還是汽車、火車、輪船,“德國制造”總是與耐用、可靠、安全、精密掛鉤。如今,“德國制造”就如同精品保證,這種信任感的建立離不開在德國備受推崇的“高級工程師”(以下簡稱“高工”)精神。
它并不僅僅是抽象的精神,更有一套細致的培養機制。德國人的獨立能力、創造能力、動手能力并非天生,而是來自德國教育的培養。
那么,德國“高工”到底是怎么煉成的呢?
最重要的是培養獨立性
除了培養孩子吃飯、穿衣等獨立生活能力之外,德國幼兒園還重視讓兒童獨立做決定,從小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德國孩子從出生就獨自睡覺,晚上給寶寶吃飽奶換好尿布,父母就會關燈離開,養成孩子按時獨立睡覺的習慣。
如果小孩子吃飯不專心,邊吃邊玩,德國父母的做法是結束就收走盤碗,沒吃飽就餓一頓,不會像中國父母那樣端著碗追著哄著喂。在德國極少看到幾歲的孩子哭鬧不休耍脾氣。孩子的獨立性就這樣給摔打出來了。
同樣,德國幼兒園突出的一個特點便是重視培養兒童的獨立性,而且這種對獨立性的培養滲透在日常活動的方方面面。例如,孩子們活動結束后要在老師的帶領下自己把玩具整理好,還不會走的孩子,爬著也要自己把身邊的玩具重新歸位。
德國幼兒園的教室里都有櫥柜,上面放有瓶裝礦泉水和杯子,孩子們想喝水隨時自己倒,杯子自己洗。德國大多數幼兒園實行混齡制,小孩子的杯子由大孩子幫忙洗。放學前,孩子們會自覺將玩具收拾好,將水杯擺進櫥柜。當孩子們剛剛能拿穩勺子時,便要開始自己吃飯,大一點的孩子要和老師一起在飯前擺放餐具,飯后還要自己把餐具放到指定的地方。
除了培養孩子吃飯、穿衣等獨立生活能力之外,德國幼兒園還重視讓兒童獨立做決定,從小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每天上午,孩子們會自己決定參加什么活動(如繪畫,唱歌,踢球、開小汽車等),也可以自己提出新的、有時聽起來甚至有些離譜的建議。曾經有一位男老師帶著幾個大一點的孩子在院子里面放火,因為有個孩子在前一天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并得到了積極響應。于是,老師便做了相應的準備和安排,放火時帶了滅火用具。先放火,再滅火,孩子們興奮極了。
讓兒童獨立做決定還包括讓孩子們自己解決相互間的沖突(如搶玩具)。老師在遇到沖突的時候并不急著扮演裁判的角色,而是讓孩子們單獨或者一起思考如何解決沖突。另外,幼兒園的老師重視征求并尊重孩子的意見,避免用命令的口吻說話,例如吃午飯前,通常有唱歌的活動,老師總會問孩子們想唱什么歌,然后讓提議者起個頭,大家一起唱。下午的活動,也會根據兒童自己的提議來安排。父母們去接孩子時,會在黑板上看到孩子參加的各種活動記錄,包括每項活動的倡議者和參加者都是誰。
在德國幼兒園看似隨意的、沒有章法的日常活動背后,隱藏著精心的教育設計和安排,并服務于明確定義的教育目標和理念。
養成的習慣終身受益
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是德國教育的重要責任
德國從小學教育開始,就特別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老師經常在課堂上帶領小學生們為父母為朋友制作生日卡或節日禮物。德國有個傳統的兒童節日叫馬丁節,過節的重要方式是晚上兒童舉著燈籠跟著騎士馬丁大游行。每年馬丁節前,老師都會和全班同學一起制作紙燈籠,那一周的課程內容就是設計樣式、尋找材料并制作出漂亮結實的燈籠。馬丁節夜晚的大游行,簡直就是各個班級的自制燈籠大展示。
德國孩子有自己的儲蓄罐、里面的零花錢是他們做家務活、替父母擦車、為鄰居花園剪草等勞動掙來的。德國小學教學還包括集體郊游、野外宿營、大自然探險、足球比賽等等,經歷了好動童年期所神往的各種戶外野趣,他們鍛煉得更加獨立堅強。
體育課是身體發育時期的小學生很重要的學習內容。學生除了書包外還必備一個存放運動用品的“體育包”,整理裝好運動服和運動鞋是孩子自己的責任,家長不會幫忙。孩子們還會根據自己的愛好,加入當地各種民間體育協會,參加訓練和體育賽事。他們會將這些體育愛好堅持終身。
度過了4年輕松快樂的小學時光,孩子們已積累了一定的體能和眼界,進入中學后便開始在課程的廣度和深度上逐漸加強。每周一次的工藝課,他們學會了制作較復雜的杯子陶盆及各種造型的藝術品。所以,他們掙零花錢的方式更加多樣化,比如給低年級學生做家教,照看鄰家小孩等。
德國教育還有兩點特別之處:從小學到大學,沒有班長沒有班干部,每個班級只有學生代言人,職責是將同學的意見向老師或校方提交。學生代言人由學生選舉產生,沒有老師或校方參與。從小學到大學,考試成績屬于個人隱私,老師不得公開不許排名,更不能以考試成績將學生分出優劣等級。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是德國教育的重要責任。所以,他們比較能互相尊重,多具有不攀比不巴結、不嫉妒不歧視、真實坦誠的個人品質。
在嚴格的大學中百煉成鋼
在一路不斷淘汰中,闖過一門門嚴格的考試最終拿到學位證書的畢業生,以真才實學走進“德國制造”工程師隊伍
邁進“寬進嚴出”的德國大學,艱難辛苦的治學之路才剛開始。德國大學一般沒有分班制度和輔導員,從聯系學校、選擇專業、報到注冊、尋找住房,到選擇課程和復習考試,再到半年工作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論文實驗課題等,全靠學生自行安排籌劃。
德國的應用科學大學是一種非常有特色的應用型高教機構,被稱為德國產業一線工程師的搖籃,也有人說它是戰后德國經濟奇跡以及實體經濟長盛不衰的一臺發動機。在德國,共有200多所應用科學大學。
“德國的應用科學大學并不是稍差一些的大學,而是德國高校體系中自成一體的一個支柱。”德國奧斯納布呂克應用科學大學教授拉克納曾這樣說。
德國培養工程師非常注重訓練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奧斯納布呂克應用科學大學計量專業的霍夫曼教授每年都要帶領學生完成實驗。每個學期學生要完成他為各階段理論課量身定制的6組實驗,并撰寫詳細實驗報告。
如果實驗結果與理論預估不一致,他會分析原因,告訴他們在生產一線實際可能出現的情況。
此外,教學和實踐的無縫銜接,也為企業甄選合適人才提供了直接渠道。在教學中,除少數昂貴的精密測量儀外,學校還盡量讓學生使用生產一線的“真家伙”。一名學生說,理論課不去上沒關系,但不參加和完成實驗課,就不能畢業。
霍夫曼教授認為,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是德國培養工程師的傳統與特色。他說,德國自然資源相對匱乏,企業制勝主要靠人腦,這就要求德國“高工”能更快設計出高效能、專業化的尖端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20年間,德國各工程專業大學在校生人數成倍增長,但工程師培訓質量并未降低,每年都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因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差而畢不了業。
德國教授極其嚴謹,考試不及格絕不手下留情。越是精英大學,要求越嚴格,越是理工科,創新越重要。在一路不斷淘汰中,闖過一門門嚴格的考試最終拿到學位證書的畢業生,以真才實學走進“德國制造”工程師隊伍。
德國應用型高校對教授的要求也很有特色:所聘教師不僅要取得博士學位,還要至少有5年實際工作經驗,其中至少3年是在校外企業或研究機構工作;教授向政府部門申請研究經費時,也須證明課題有企業參與和部分出資,能夠保證研發成果投入實際運用。德國應用科學大學往往會與德國公司建立網絡關系,以利于學生日后實習以及教授的知識更新,這也體現了應用科學大學與經濟界合作緊密這一特質。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曾在回答中國網民有關德國教育的問題時說:“德國的教育宗旨是使學生成為能獨立思考的有創新能力的人。”德國工程師,就是這樣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