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的平行進口車試點文件有望批復,天津港保稅區的平行進口車生意也開始有要做大做強的意思。是不是進口車市場長久以來的壟斷局面即將被打破呢?業內人士認為,在《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沒有改變的背景下,要靠平行進口車這條小船破進口車市場的壟斷堅冰,依然困難重重。
近日,關于上海外高橋汽車交易市場已起草汽車平行進口試點方案并報審核的消息開始在各大媒體出現。雖然試點方案的審批還沒有結果,但一直游走在市場邊緣的平行進口車,在汽車界反壟斷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已開始漸漸冒起,也引起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關注。
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就能撬動地球。那么,到底平行進口車能不能在政策支持下逐漸壯大,憑借其低價的優勢撬開進口車市場被詬病多年的壟斷壁壘、給消費者帶來更價廉的進口車選擇呢?
從中國工業報記者了解和采訪的情況看,在《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沒有改變的背景下,要靠平行進口車這條小船破進口車市場的壟斷堅冰,依然困難重重。
另辟蹊徑 繞過“授權限制”
2005年起實施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以下簡稱《銷售管理辦法》)規定,境外汽車生產企業在境內銷售汽車,須授權境內企業或按國家有關規定在境內設立企業作為其汽車總經銷商,由總經銷商全權負責該汽車品牌的所有車輛進口事宜。
由于幾乎所有的跨國車企都把品牌授權給了獨資或者其絕對控股的銷售公司,《銷售管理辦法》相當于無形中確立了跨國汽車廠商和進口汽車總經銷商在進口車貨源和定價權上的“話事人”地位,而國內沒有獲得跨國汽車廠家品牌授權的進口車貿易公司只能或陸續退出市場,或無奈地屈居人下成為從總經銷商手中進貨的二級經銷商。
“壟斷壁壘”由此形成。但是,眼見進口汽車總經銷商只要拿到授權就能開4S店輕松掙錢,也有一部分自身資金實力雄厚、具有與實力集團車商合作背景、進口汽車資源豐富的經銷商心有不甘,開始通過平行進口車的模式占據市場的一角。
所謂平行進口,是指國內的經銷商通過“技術手段”或相關政策繞開進口汽車總經銷商,直接從汽車產品原產地拿貨然后在國內市場銷售的一種經銷方式,規避了“獲得跨國汽車廠商授權”這一障礙。
目前,平行進口所采用的兩種方法分別是“小批量”和“小3C”。按照國家法律規定,一般情況下,境外汽車生產企業在將車型引入中國市場之前,必須先在國內備案,并進行碰撞試驗,碰撞合格后才能在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申請該產品的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ChinaCompulsoryCertification,俗稱3C認證),經審查合格,獲得3C證書后才可以通過正常的進口程序入關并進行銷售。
但凡事必有例外,所謂的“小批量”進口車其實就是沒有獲得3C認證的進口車。因為國家為保證貿易需求,規定對因特殊用途或特殊原因而未獲得強制性產品認證的、用于生產和生活消費的小批量進口產品可以按照《免于強制性產品認證的特殊用途進口產品檢測處理程序》進行處理,但對申請數量有嚴格限制,部分進口商就是利用這項政策購入平行進口車。
雖然沒有3C認證,但走小批量程序的進口車仍可以通過全國目前僅在天津、上海和北京設有的三個國家級的汽車檢測中心,出具一車一份的車輛小批量檢測報告,與中規車的“一致性證書”類似。
而“小3C”進口車則更有“技術含量”了,是通過非境外汽車生產企業或非境外汽車生產企業授權的總經銷商發起的3C認證披上合法外衣的進口車。
自《銷售管理辦法》出臺后,只有境外汽車生產企業授權的進口汽車經銷商才有權利去備案和申請3C認證。但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你不給我授權,我改裝你的車然后自創一個新品牌,自己給自己授權不就得了。
于是沒有獲得授權的經銷商在國外對某些國內暢銷的進口車車型進行名義上的或者實質性的改裝,并將這些改裝車注冊成新品牌,然后就能堂而皇之地給自己授權,并送去質量認證中心做包括碰撞試驗在內的3C認證,最終順利繞過《銷售管理辦法》進口到中國市場銷售。
程序合法 上牌售后麻煩
從程序上來說,無論是通過“小批量”還是“小3C”方式進入市場的平行進口車都是合法的,但在上牌和售后維修上卻出現了麻煩。
“小批量”進口車的問題在于沒有3C認證書,而部分消費者和平行進口車經銷商由于不熟悉進口流程,沒有將小批量檢測報告正本隨同進口貨物證明書、商檢單、發票等原件交接清楚,導致購車的消費者上牌時缺少相關手續材料。
而“小3C”進口車的尷尬,則是其3C認證書上所列的車輛相關信息是進口商申報的改裝車輛的信息,有可能與關單、商檢單上的相關車輛信息不一致,而車管所也沒有此改裝品牌的任何數據。這樣一來,若遇到部分管理嚴格的地方車管部門質疑時,又沒有懂行人士溝通解釋并提供車管部門要求的資料,“小3C”就很可能遭遇上牌難。
而2013年3月11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針對“小批量”、“小3C”進口汽車存在外觀、車輛識別代號、產品標牌等不符合國家標準以及違規改裝等情況,下發了嚴格管理進口汽車注冊登記的通知后,平行進口車的上牌就更為命途多舛了。
但更大的隱患在于,平行進口車的“三包”問題一直沒有著落。面對不是通過廠家授權經銷商渠道銷售的平行進口車,進口汽車品牌的廠家和4S店往往拒絕為其提供“三包”。
“按照‘汽車三包’政策,車輛的售后服務和質保都是誰銷售誰負責。所以從法理上講,進口汽車品牌的廠家和授權經銷商是完全可以對平行進口車說‘不’的。”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汽車投訴中心主任郝慶豐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所以消費者即使要購買平行進口車,也要選擇大型的、有實力提供售后服務及維修的經銷商,這樣才不至于出了問題無人可找。”
而中國質量萬里行投訴中心的內部人士也向中國工業報記者透露,目前已有不少平行進口車的車主向他們提出了關于愛車出現故障以后無法得到經銷商妥善解決而品牌廠家和4S店也不受理其質保要求的投訴。該內部人士表示:“遇到這樣的投訴我們也很為難,只能盡量跟廠家和授權經銷商協調,雖然有的品牌愿意解決,但決定權始終在對方手中。消費者的地位變得非常被動。”
政策不改 破壟斷莫樂觀
盡管有諸多不便,平行進口車的市場需求卻在逐漸增加。由于不用建造耗資不菲的4S店,且經銷商層級減少,平行進口車經銷商的經營成本和投入都小了很多,于是乎平行進口車的車價比起中規車便宜了10%~20%,正是這一點吸引了不少消費者。
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總共進口汽車117.1萬輛,其中通過平行進口的約有8.3萬輛,占總進口量的7%。由于“小批量”有著嚴格數量限制,絕大部分平行進口的車輛采取的是“小3C”模式。
不過,隨著平行進口車市場的發展,也有越來越多的平行進口車經銷商開始為其提供售后服務,其中部分是采取與獲得了進口車品牌授權的經銷商合作的方式,消費者可以免費或者額外付費獲得售后維修服務和質保。
今年8月25日,首屆渤海平行進口汽車港口采購會也在天津渤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順利召開,吸引了40多家來自天津保稅區的港口批發商和河南、陜西、廣東各地的零售商參加。而采購會推出的線上部分即渤海平行進口汽車網,也預計將在2014年10月下旬試運行。此外,渤海平行進口汽車采購以后會每月25日舉辦一次。
上海自貿區的平行進口車試點文件有望批復,天津港保稅區的平行進口車生意也開始有要做大做強的意思,甚至有媒體將平行進口車試點的開展視作國家側面輔助汽車界反壟斷的一項手段。那么,是不是進口車市場長久以來的壟斷局面即將被打破呢?
“目前的這種想法我覺得是過分樂觀了。在《汽車銷售品牌管理辦法》沒有修改的情況下,又沒有別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規范約束,完全放開平行進口車市場無疑會帶來銷售市場的混亂和售后方面缺乏保障的問題,這其中有多方的利益博弈,比如有的豪車品牌就已經態度明確地表示了不會為非正規授權渠道銷售的進口車提供三包。”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會長于元渤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而且這個試點工作跟汽車反壟斷沒有直接聯系,即使試點批復了,也還僅僅是在上海自貿區內部,其市場容量始終是有限的,沒有一定的規模,對進口車市場的高價和壟斷難以形成實質性的沖擊。”
近日,關于上海外高橋汽車交易市場已起草汽車平行進口試點方案并報審核的消息開始在各大媒體出現。雖然試點方案的審批還沒有結果,但一直游走在市場邊緣的平行進口車,在汽車界反壟斷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已開始漸漸冒起,也引起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關注。
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就能撬動地球。那么,到底平行進口車能不能在政策支持下逐漸壯大,憑借其低價的優勢撬開進口車市場被詬病多年的壟斷壁壘、給消費者帶來更價廉的進口車選擇呢?
從中國工業報記者了解和采訪的情況看,在《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沒有改變的背景下,要靠平行進口車這條小船破進口車市場的壟斷堅冰,依然困難重重。
另辟蹊徑 繞過“授權限制”
2005年起實施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以下簡稱《銷售管理辦法》)規定,境外汽車生產企業在境內銷售汽車,須授權境內企業或按國家有關規定在境內設立企業作為其汽車總經銷商,由總經銷商全權負責該汽車品牌的所有車輛進口事宜。
由于幾乎所有的跨國車企都把品牌授權給了獨資或者其絕對控股的銷售公司,《銷售管理辦法》相當于無形中確立了跨國汽車廠商和進口汽車總經銷商在進口車貨源和定價權上的“話事人”地位,而國內沒有獲得跨國汽車廠家品牌授權的進口車貿易公司只能或陸續退出市場,或無奈地屈居人下成為從總經銷商手中進貨的二級經銷商。
“壟斷壁壘”由此形成。但是,眼見進口汽車總經銷商只要拿到授權就能開4S店輕松掙錢,也有一部分自身資金實力雄厚、具有與實力集團車商合作背景、進口汽車資源豐富的經銷商心有不甘,開始通過平行進口車的模式占據市場的一角。
所謂平行進口,是指國內的經銷商通過“技術手段”或相關政策繞開進口汽車總經銷商,直接從汽車產品原產地拿貨然后在國內市場銷售的一種經銷方式,規避了“獲得跨國汽車廠商授權”這一障礙。
目前,平行進口所采用的兩種方法分別是“小批量”和“小3C”。按照國家法律規定,一般情況下,境外汽車生產企業在將車型引入中國市場之前,必須先在國內備案,并進行碰撞試驗,碰撞合格后才能在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申請該產品的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ChinaCompulsoryCertification,俗稱3C認證),經審查合格,獲得3C證書后才可以通過正常的進口程序入關并進行銷售。
但凡事必有例外,所謂的“小批量”進口車其實就是沒有獲得3C認證的進口車。因為國家為保證貿易需求,規定對因特殊用途或特殊原因而未獲得強制性產品認證的、用于生產和生活消費的小批量進口產品可以按照《免于強制性產品認證的特殊用途進口產品檢測處理程序》進行處理,但對申請數量有嚴格限制,部分進口商就是利用這項政策購入平行進口車。
雖然沒有3C認證,但走小批量程序的進口車仍可以通過全國目前僅在天津、上海和北京設有的三個國家級的汽車檢測中心,出具一車一份的車輛小批量檢測報告,與中規車的“一致性證書”類似。
而“小3C”進口車則更有“技術含量”了,是通過非境外汽車生產企業或非境外汽車生產企業授權的總經銷商發起的3C認證披上合法外衣的進口車。
自《銷售管理辦法》出臺后,只有境外汽車生產企業授權的進口汽車經銷商才有權利去備案和申請3C認證。但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你不給我授權,我改裝你的車然后自創一個新品牌,自己給自己授權不就得了。
于是沒有獲得授權的經銷商在國外對某些國內暢銷的進口車車型進行名義上的或者實質性的改裝,并將這些改裝車注冊成新品牌,然后就能堂而皇之地給自己授權,并送去質量認證中心做包括碰撞試驗在內的3C認證,最終順利繞過《銷售管理辦法》進口到中國市場銷售。
程序合法 上牌售后麻煩
從程序上來說,無論是通過“小批量”還是“小3C”方式進入市場的平行進口車都是合法的,但在上牌和售后維修上卻出現了麻煩。
“小批量”進口車的問題在于沒有3C認證書,而部分消費者和平行進口車經銷商由于不熟悉進口流程,沒有將小批量檢測報告正本隨同進口貨物證明書、商檢單、發票等原件交接清楚,導致購車的消費者上牌時缺少相關手續材料。
而“小3C”進口車的尷尬,則是其3C認證書上所列的車輛相關信息是進口商申報的改裝車輛的信息,有可能與關單、商檢單上的相關車輛信息不一致,而車管所也沒有此改裝品牌的任何數據。這樣一來,若遇到部分管理嚴格的地方車管部門質疑時,又沒有懂行人士溝通解釋并提供車管部門要求的資料,“小3C”就很可能遭遇上牌難。
而2013年3月11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針對“小批量”、“小3C”進口汽車存在外觀、車輛識別代號、產品標牌等不符合國家標準以及違規改裝等情況,下發了嚴格管理進口汽車注冊登記的通知后,平行進口車的上牌就更為命途多舛了。
但更大的隱患在于,平行進口車的“三包”問題一直沒有著落。面對不是通過廠家授權經銷商渠道銷售的平行進口車,進口汽車品牌的廠家和4S店往往拒絕為其提供“三包”。
“按照‘汽車三包’政策,車輛的售后服務和質保都是誰銷售誰負責。所以從法理上講,進口汽車品牌的廠家和授權經銷商是完全可以對平行進口車說‘不’的。”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汽車投訴中心主任郝慶豐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所以消費者即使要購買平行進口車,也要選擇大型的、有實力提供售后服務及維修的經銷商,這樣才不至于出了問題無人可找。”
而中國質量萬里行投訴中心的內部人士也向中國工業報記者透露,目前已有不少平行進口車的車主向他們提出了關于愛車出現故障以后無法得到經銷商妥善解決而品牌廠家和4S店也不受理其質保要求的投訴。該內部人士表示:“遇到這樣的投訴我們也很為難,只能盡量跟廠家和授權經銷商協調,雖然有的品牌愿意解決,但決定權始終在對方手中。消費者的地位變得非常被動。”
政策不改 破壟斷莫樂觀
盡管有諸多不便,平行進口車的市場需求卻在逐漸增加。由于不用建造耗資不菲的4S店,且經銷商層級減少,平行進口車經銷商的經營成本和投入都小了很多,于是乎平行進口車的車價比起中規車便宜了10%~20%,正是這一點吸引了不少消費者。
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總共進口汽車117.1萬輛,其中通過平行進口的約有8.3萬輛,占總進口量的7%。由于“小批量”有著嚴格數量限制,絕大部分平行進口的車輛采取的是“小3C”模式。
不過,隨著平行進口車市場的發展,也有越來越多的平行進口車經銷商開始為其提供售后服務,其中部分是采取與獲得了進口車品牌授權的經銷商合作的方式,消費者可以免費或者額外付費獲得售后維修服務和質保。
今年8月25日,首屆渤海平行進口汽車港口采購會也在天津渤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順利召開,吸引了40多家來自天津保稅區的港口批發商和河南、陜西、廣東各地的零售商參加。而采購會推出的線上部分即渤海平行進口汽車網,也預計將在2014年10月下旬試運行。此外,渤海平行進口汽車采購以后會每月25日舉辦一次。
上海自貿區的平行進口車試點文件有望批復,天津港保稅區的平行進口車生意也開始有要做大做強的意思,甚至有媒體將平行進口車試點的開展視作國家側面輔助汽車界反壟斷的一項手段。那么,是不是進口車市場長久以來的壟斷局面即將被打破呢?
“目前的這種想法我覺得是過分樂觀了。在《汽車銷售品牌管理辦法》沒有修改的情況下,又沒有別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規范約束,完全放開平行進口車市場無疑會帶來銷售市場的混亂和售后方面缺乏保障的問題,這其中有多方的利益博弈,比如有的豪車品牌就已經態度明確地表示了不會為非正規授權渠道銷售的進口車提供三包。”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會長于元渤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而且這個試點工作跟汽車反壟斷沒有直接聯系,即使試點批復了,也還僅僅是在上海自貿區內部,其市場容量始終是有限的,沒有一定的規模,對進口車市場的高價和壟斷難以形成實質性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