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6wgag"></fieldset>

  • <strike id="6wgag"></strike><samp id="6wgag"><tbody id="6wgag"></tbody></samp>
    
  • <strike id="6wgag"></strike>
  • 首頁 » 創新資訊 » 創新人物

    對話全德華人機電工程學會主席-張式程博士

    來源:對話德國 姜偉 劉旭輝  發布時間:2016-09-26  關鍵詞:智能制造 
    人物簡介:
    張式程  全德華人機電工程學會主席
    張式程博士現任德國戴姆勒集團研發中心高級研發工程師,主要從事汽車輕量化設計與制造、焊接技術等領域的研究開發與工程化工作,是汽車制造工程技術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同時兼任全德華人機電工程學會(CGME)主席、全球汽車精英組織副主席等學術職務。
    人物觀點:

      1.汽車行業&工業4.0

    ?

      對話德國:當前汽車行業被車企真正重視并大力投入的重大前沿方向有哪些?

    ?

      張式程:目前我認為主要有兩大方向,一是智能駕駛,二是電動汽車。德語常用更廣意的術語,

    Digitalisierung(數字化)和Elektrifizierung(電氣化)。

    ?

      智能駕駛的最終目標是無人駕駛,而駕駛輔助系統的研發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中間環節,世界上大的OEM(汽車制造商)都在這個方面進行了巨大的投入。比如自動泊車系統、自動變道系統、自動測距以及其它一些主動安全系統等等,都屬于這個范疇。

    ?

      與智能駕駛相關的其它重要研究課題還有車載通訊系統以及配套的基礎設施,未來很可能由此產生一些新的市場或經營模式。這些領域的研發及應用逐漸成熟,智能駕駛就會步步向前推進,最后無人駕駛的實現就是水到渠成了。

    ?

      電動車的研究則是為了應對未來的能源危機和環境壓力。如果未來在電動車領域取得巨大突破,將會對世界汽車工業格局產生很大的影響。

    ?

      對話德國:德國與中國在車企之間以及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競爭合作模式上有哪些顯著的不同?

    ?

      張式程:我認為德國與中國最大的差別體現在市場機制。

    ?

      德國的市場機制比較完善,能夠很好的依靠市場來分配資源,促進競爭與合作。比如,在德國普遍采用分級分層的供應商管理,而這個層級完全靠市場形成。這種模式極大地降低了管理成本,促進了研發資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零部件供應商在自身的關鍵技術上不斷積累和成長。

    ?

      而國內的市場機制運轉還不夠充分,受地方保護和政策干預的影響比較大。就中國目前現狀而言,行政干預的存在可能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長遠來看,應該逐漸轉向成熟的市場機制。

    ?

      對話德國:空客和波音公司是兩個完全競爭的對手,但同樣會在很多領域進行合作研發,德國的車企是否也有這樣的現象?

    ?

      張式程:有的,而且很廣泛,這就體現了德國很多專業協會的作用。比如德國有一個協會叫德國汽車技術協會(FAT),我曾經代表公司參與到協會的焊接技術委員會的一些工作中,體會比較深。

    ?

      其實雖然OEM之間的最終產品是競爭的,但很多時候它們是可以很好地合作的。典型的比如像材料的采購,通過聯合采購可以獲得更低的價格。又比如在技術領域,大家都需要材料的一些基礎數據,例如材料性能曲線等等,將其委托給協會或者高校進行研究測試,建立共同使用的數據庫,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

      德國有許多類似的專業協會,每年每個會員公司都會提供一定經費,共同設立一些項目,對共同需要而又不直接競爭的課題開展研究工作。

    ?

      對話德國:德國提出了工業4.0戰略,您在工作當中有哪些切身的感受?

    ?

      張式程:市場變化越來越快,而且越來越多樣化,德國工業4.0的提出就是為了適應未來市場的這種挑戰。高檔車客戶群的平均年齡在逐漸下降,尤其是在中國。青年人的需求往往更加個性化,更加前衛,例如對車載網絡和車載通訊系統的需求。汽車制造商要更加迅速的對這種市場變化作出反應,并且有能力為客戶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甚至是定制化的產品。

    ?

      一方面政府從宏觀層面制定工業4.0戰略,對企業進行提醒和指導。另一方面企業自身也在積極應對。例如在產品開發、生產規劃、運營管理方面進行改進優化,不斷調整外部市場的應對策略,加強與供應商的溝通協作,從而從整個產業鏈適應工業4.0的要求。所以我覺得工業4.0在德國是市場在驅動,政府在提醒。

    ?

      2.德國教育&企業人才培養

    ?

      對話德國:德國的教育及培訓體系在培養人才方面有什么值得國內借鑒的地方?

    ?

      張式程:這方面有不少值得國內學習借鑒的地方,我只談一下工科領域吧。工科領域比較側重動手能力,因為最后要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我們的孩子從小在德國長大,所以我對德國教育還算比較了解。

    ?

      先說幼兒園教育,孩子在幼兒園主要是玩兒。玩兒是一種動手的玩兒,讓你自己動手做各種手工。中國有個成語叫玩物喪志,我覺得這個成語在國內有些誤導作用,讓人們認為玩兒就是不好的。在德國孩子們通過玩兒不但沒有喪志,往往還能立志,孩子們玩兒得有想法,有興趣,很好的鍛煉了動手能力。

    ?

      到了小學中學玩兒仍然是重要的一部分。在德國小學中學都有實驗室,可以進行一些物理化學試驗,德國人鼓勵孩子們自己去探索發現。所以說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再到小學中學,為未來工科領域的學習養成了非常好的動手能力。其實動手也伴隨動腦,動手能力強的人一般也善于思考,創新能力可能隨之而來。

    ?

      包括整個社會氛圍也是如此,德國人很多事情都愿意自己動手做,許多德國人家里都有個工作坊,許多工作例如修車、修房子等等,他們都自己動手做,這也許跟他們從小養成的動手習慣有關。又比如在業余時間,德國人參加各種俱樂部,比如像飛行俱樂部,自行車俱樂部,帆船俱樂部等等。因為樂趣,也是因為節約費用,許多裝備的維護維修都是自己動手。

    ?

      再有就是德國的行業培訓非常完善。技術工人的所有工種在上崗之前都必須經過培訓。培訓內容十分具有針對性,學員所受的訓練,很多是在大學課堂里不會涉及,也無法學到的。

    ?

      汽車開發生產,是一個典型的系統工程,包含大量的實際操作。德國的工人或者工程師到了企業以后,能夠很快適應,因為前期已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德國許多工科大學要求新生入學前就要有一定時間的實習,所以很多高中畢業生利用高中畢業和大學開學之間的幾個月時間自己到企業找實習機會。而國內的工科教育,這部分能力常常是進入大學才能彌補,有的甚至到了企業還在彌補。

    ?

      對話德國:德國企業在管理和激勵研發人才方面有么值得學習的地方?

    ?

      張式程:德國對研發人員的管理激勵機制相對成熟,這可能也是德國的人才流動或跳槽現象較少一個原因。

    ?

      德國企業對研發人員的投入較大,除了為他們提供較為豐厚的工資待遇和較多的假期之外,也給予了更多的工作自由。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彈性工作時間這一制度上,這是對員工非常信任的一種機制。比如員工平均每天是7、8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一般上午9點到下午3點是核心工作時間,通常情況下要求在崗,但具體的上下班時間員工可以自主決定。對研發人員有的企業甚至連核心工作時間都取消了。另外,加班的時間可以換成假期。當然了,不同公司具體規定不同,但彈性工作時間在德國企業十分普遍。

    ?

      對于研發人員,企業主要看你有沒有創新,有沒有解決問題,而不看你究竟坐了多少小時。只要項目計劃制定好,按節點時間完成任務,企業就不在乎他是否晚到早退。這樣的話員工自己私人生活可以更好得到兼顧,生活順利了,工作才能更投入。這是對研發人員的一種信任,這種信任也有助于他們創新。

    ?

      研發人員的貢獻很難完全用時間衡量,不能用管理生產線的方法來管理研發人員。國內企業除了在福利待遇方面,在工作自由度方面也可做些嘗試。

    ?

      對話德國:一個德國研發工程師的一天是怎么樣度過的?

    ?

      張式程:不同的領域差別比較大,但也有一些共同點。

    ?

      總體來說,在德國,工作與生活分的比較清楚,工作像工作,生活像生活。德國人對私人時間很重視,下班以后一般很少考慮工作上的事情,除非出于個人興趣或好奇心對攻克某個難題特別執著。

    ?

      工作的時候,德國人比較注重計劃和規范。德國人的研發項目計劃做得十分詳細,每個步驟都定義好了QualityGate(項目節點)。所以員工每天上班以后應該做什么事情,要按照什么樣的規范達到什么樣的目標都比較清楚。工作起來有條不紊,但也比較緊張充實。

    ?

      另外,前面提到,汽車開發是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有的部門協調工作多一些,包括部門內部,部門之間,和技術服務公司,以及和零部件供應商等等,常常通過郵件、電話、視頻或者開會的方式進行項目管理或者技術方面的交流。在交流工具方面我看國內可能更新潮一些,許多人在工作中常常使用微信溝通。

    ?

      3.對學生、職場新人的建議

    ?

      對話德國:對于在德國讀書的學生,如果想進入車企研發部門工作,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

      張式程:一方面我覺得研發部門對專業知識的要求比較高,所以基礎知識要扎實;另一方面,汽車是個技術工程,動手能力要強,要能解決實際問題。前面提到德國的教育體系比較強調動手能力,積累下來對今后在研發領域工作很有幫助。有的學生在學習階段不愿意動手做實驗,覺得看看大概知道怎么回事兒就行了,其實真正動手做起來收獲完全不一樣。

    ?

      另外,知識面要寬。解決汽車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采用的往往不是最先進的技術,但卻是最實用的。因為研發項目都有成本控制要求,而最新的技術不一定滿足。關鍵在于既能滿足性能指標,成本又低,最后還能把問題解決。甚至解決問題之后,哪怕你暫時解釋不清背后的原理也沒有關系,也并不要求都要采用復雜高深的理論。因此,知識面寬有助于更快地找到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

    ?

      當然,對于研發領域直接相關的基礎理論,最好要掌握扎實,這樣看問題的深度就會不一樣。比如像我們進行力學分析時采用的疊加原理,學工科的都知道,上學時也照貓畫虎地用過,但真正深刻理解并把它應用在實際問題的分析上就是另一回事了。有的人理解得深,就能觸類旁通,更快把問題解決。

    ?

      還有一個建議是多與有水平的人交流,比如教授和資深專業人士,他們對專業問題的見解常常更有深度,更具啟發性。在學習期間,如果有機會要多參加專業講座、沙龍等活動,多與別人交流,主動參與討論和提問。我覺得能提出問題的人,至少有解決問題的基礎。而能否提出好的問題,也體現一個人的水平。

    ?

      對話德國:對于剛剛進入研發領域的工程師,您有什么樣的建議?

    ?

      張式程:最開始要像海綿一樣多吸收東西。剛到一個部門,都有一個einarbeiten(熟悉工作)的階段,一般會有有經驗的同事帶你,就是你的Betreuer(負責人),他會引導你入門,這個階段一定要多吸收別人的經驗。基礎打好以后,慢慢就會有解決問題的思路,你就會感覺更有自信,工作壓力就不那么大。因為工程領域的創新,很少是憑空想象出來的,更多是積累到一定程度后水到渠成的創新,所以剛開始的積累尤其重要。

    ?

      另外,公司有很多不同部門一起參加的協調會議,建議多去參加,這有助于吸收其他領域的內容。因為汽車研發涉及面很廣,工程師的水平有時不完全體現在對自己的專業掌握有多精深,也體現在對別的領域有多少了解。一個好的工程師提出的方案,應該既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同時還沒給別的領域造成困難,這就比較難得。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各種機會和不同部門的同事交流,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

      對話德國:作為部門里的中國員工,和德國同事相比可能會面臨不一樣的發展策略或瓶頸,您對此有什么建議嗎?

    ?

      張式程:談到瓶頸可能要從語言說起,最重要的是語言障礙這一關一定要過,這對于剛參加工作的中國學生來說確實是個挺大的挑戰。

    ?

      剛開始的時候很多地方聽不懂很正常,畢竟不是母語,尤其還有很多專業詞匯,而且有些老工程師用的專業術語不一定標準,這也加大了理解的難度。但語言障礙會影響工作效率和與同事的溝通合作,也會影響知識的吸收理解和信息的準確傳遞。

    ?

      這一關要怎么過?其實在學生階段就要開始做準備,多與德國教授交流,多跟德國同學參加各種活動,不要總跟中國學生在一起,這樣雖然生活上是方便了,但對于提高德語能力、融入文化并沒有什么幫助。如果工作以后再去融入,就有點被動了,可能也會面臨很大壓力。

    ?

      我覺得如果語言能力,文化融入到位了,在發展上不應該有什么障礙,如果涉及與中國有關的項目可能還有優勢。

    ?

      自己的長遠定位,比如將來是在德國發展,還是回中國發展,或者兩者結合,顯然也會影響一個人的發展策略。應該說中國員工比德國同事多一個選擇,多一條路,就看自己怎么走了。

    ?

      對話德國:您覺得德國年輕人的工作思維方式上有哪些值得中國年輕人學習的地方?

    ?

      張式程:我接觸到的德國和中國學生最大的差別在于,德國學生不怕提出問題,也不怕說錯,比較開放。

    ?

      一個原因可能是成長的環境背景不同,比如德國的幼兒園阿姨基本上是讓孩子們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也很少批評孩子,而國內有些幼兒園阿姨可能希望孩子規矩一些,越聽話越好。

    ?

      另外還有文化上的差異,東方文化更注重集體,西方文化更注重個人,每個人都有個性,不怕和別人不一樣。而中國學生有時候會把問題藏在心里,不愿意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可能是有顧慮,怕把問題說錯了或沒說到點子上,覺得不好意思。再加上語言上有點障礙,就更不愿意表達了。

    ?

      這樣的話,如果形成習慣,吸收的信息量就大打折扣,也會進一步影響到創新思維。

    ?

      對話德國:對于已在德國工作并考慮將來回國發展的人,您有何建議?

    ?

      張式程: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了解國內的期望值。

    ?

      據我了解,比如汽車研發領域,國內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你在國外這個領域工作了很多年回去,國內往往認為你什么都會。

    ?

      而不同于國內,德國企業的研發一般有一套完善的流程和管理體系,這些流程規定好了要做哪些工作,要達到哪些指標。雖然有創新或發明,員工的貢獻多數情況是將某些指標設立得更實際一些,可靠一些,或者把某些工藝工序進行優化,也就是說工程師的智力貢獻已經固化到公司的開發流程里了。

    ?

      因此即使有人被挖走或跳槽,新來的人經過培訓也能保證不影響整體的運行。這也是德國企業的一個特點,分工細,每個人工作很專,最后積累出來的東西質量也高。

    ?

      所以盡管在德國工作很多年,有很多經驗,但這些經驗往往集中在一個點上。工作多年涉獵較廣的當然會好一些。

    ?

      國內目前很多企業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流程體系,很多節點都空著,他認為你在國外工作這么多年,哪個節點你都能幫上忙,這可能就是你要面臨的一個挑戰。如果有機會在公司不同部門甚至不同公司工作,則要十分珍惜這樣的機會,這是一種寶貴的經歷和資源。

    ?

      因此,我的建議是要找準定位,提前做好準備。

    ?

      現在國內有些企業已經開始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開發流程體系,整個網絡不是哪里都缺,比如可能就缺幾個點。如果你在德國從事的是其中一個點,也要利用各種機會多參與其它點的討論、擴大知識面。這樣即使沒有具體做過,你也知道該怎么做,在德國了解到的相關經驗就能較好地用上,這樣的話對國內也會更有幫助。否則回去以后可能會發現與期望不匹配,影響個人的發展。

    ?

      許多人當年可能是出了中國校門進了德國校門,在德國有工作經驗,但在中國并沒有工作過,是否真正了解國內企業情況可能也是問題。應該利用各種機會多與國內交流,實地考察。

    ?

      對話德國:從您在德國開始工作,到如今成為行業內的資深專家,您有什么人生經驗想和晚輩們分享?

    ?

      張式程:這個題目很大,我就提一點吧。我覺得在學生階段,一定不要怕犯錯誤。我指的是專業上的,包括與教授交流、跟同學討論,即使說錯,或問題提的不對,也都沒關系。這一點從我帶的一些德國學生可以看出,他們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

    ?

      好像西方文化比較注重里子,不太注重面子,而東方文化有時候比較注重面子,這樣就可能有失里子,沒有得到真正收獲。

    ?

      對學生本來就允許理解不對或不到位,這個學費要在學生階段交,不要等到工作階段。如果開始工作以后經常出現錯誤,那將來要改變大家對你的印象就很難了。所以學生階段就要不怕犯錯,善于從錯誤中學習,把基礎打牢。

    ?

      4.全德華人機電工程學會與國內企業

    ?

      對話德國:您可否介紹一下全德華人機電工程學會?

    ?

      張式程:全德華人機電工程學會是2005年在斯圖加特正式注冊成立的,是一個公益性的專業組織。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現在學會有四五百名會員,很多會員已在德國相關企業工作多年,行業經驗豐富。

    ?

      學會最具特色的是從2012開始實行的特聘專家制度,目的是把這些專家吸引到一個更高的平臺。特聘專家的評選標準參照了國內高層次人才計劃的一些評選標準,并將這些標準修改為適合機電、汽車行業特點的評審規范,經過初評、終評,目前已選出二十九位特聘專家。

    ?

      這些特聘專家都來自德國工業界,屬于在德國工作多年的資深工程師或資深研究人員。覆蓋的領域也非常廣,涵蓋了汽車行業大部分相關領域,以及機電行業其他方面,比如機械制造、微電子、機器人等等。

    ?

      學會組織過很多活動,包括專業講座或者到國內進行學術交流等。通過學會這個平臺,特聘專家也經常受邀舉辦專業講座。可以說特聘專家是我們學會的一個智庫。所以我們學會的財富就是智力資源。

    ?

      除了資深專業人士,也有很多優秀學生和青年工程師參與學會發展,他們給學會帶來了新的活力。

    ?

      對話德國:如果國內的企業想跟學會聯系,可以通過什么樣的方式?

    ?

      張式程:一個方式是通過學會會員、理事或學會的網站與我們聯系,利用微信平臺也行。現在許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都有幾百人,互相推薦聯系很方便。

    ?

      另外,我們在國內也有平臺,比如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在2009年成立了全球汽車精英組織,國內主要汽車公司和重要零部件供應商都參與其中,也包括很多有海外工作經歷的華人汽車專家和中國汽車行業技術領軍人物,我們學會也是這個組織的成員之一。該組織2014年舉辦了首屆全球華人汽車精英聯合年會,我們學會通過參加這個活動與國內建立了廣泛聯系。今年十月份,學會將繼續組織代表團參加第三屆聯合年會。

    責任編輯:覃琬蕓
    相關評論
    相關動態
    相關知識
    公共服務資源
    促進會會員征集
    設為首頁  |  關于我們  |  會員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我們
    中國·廣西工業創新促進會 ©版權所有  桂ICP備14000625號-2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少妇国语| 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推荐天天看天天爽| 中文字幕日韩人妻不卡一区| 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三区| 91麻豆国产福利精品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少久久| 成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吃奶摸下AA片免费观看|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麻辣| 精品久久中文网址| 精品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久乐国产综合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鸭|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2021|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777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张柏芝在线观看| 精品9E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9999高清|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在线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一|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6| 91麻豆国产福利精品|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 久久精品加勒比中文字幕|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1尤物| 亚洲第一精品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