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信部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5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生產5.36萬輛,同比增長近3倍。與國外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的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用全球少有的加速度駛入世界的第一陣營,成為實現制造強國目標的重要載體。
新能源汽車發展凸顯中國建設制造強國決心
全球最大的汽車電子公司之一,英飛凌中國汽車電子業務負責人徐輝認為,政府一系列發展策略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而言頗具亮點。目前,電動汽車領域中,電機、電控、電池的本土生產制造和設計能力都不落后于國際水平,新能源已經成為我國產業自主研發最好的體現。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信息部主任沈承鵬認為,《中國制造2025》的發布,為目前業界還在爭論不休的“新能源汽車是不是我國汽車發展方向”的問題劃上了句號,也給了已在新能源領域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的企業一顆定心丸。
記者從北京、深圳多家新能源車企了解到,目前,市場上熱銷的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供不應求,很多工廠都已滿負荷生產,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
“傳統車領域國外有著百年發展歷史,我國‘超車’難度太大。”北汽新能源汽車總經理鄭剛說,“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大家都是5年前起跑,特別是純電動技術路線,完全避免了我國產業軟肋的瓶頸制約,所以最具有彎道超車的機會。”
關鍵技術成新能源汽車產業挑戰
當下,我國新能源車企正在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但發展并非一日之功。在面臨的引導消費、充電設施、核心技術等眾多挑戰中,技術仍然是最讓人揪心的。
專家指出,想要讓新能源汽車成為制造強國的載體,電池、電機、電控三大關鍵技術仍需突破。例如新能源汽車所用的電子模塊,國內少有廠商能量產,因此國內主流的整車廠商,大多采用外國產品。
此外,新能源汽車對半導體的要求明顯提高。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公司英飛凌科技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平均每輛車的半導體元件成本,混合插電和純電動汽車接近700美元,是普通車的兩倍多。然而,我國的芯片進口量大已是不爭事實,新能源汽車半導體含量大幅增加,對制造強國大戰略提出了挑戰。
同時,智能制造水平也是產業短板。鄭剛說,近年來我國汽車大規模流水線制造水平已和國外接近,但智能制造差距還很大。徐輝認為,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目標,還需在生產、系統調試、零部件生產等環節,都達到智能化生產,這僅是最基本的要求。
新能源汽車發展留有巨大想像空間
自主研發是挑戰也是機遇,新能源汽車發展遇到的問題將給中國建設制造強國帶來重要啟示。
據了解,無論是聯網化還是車內娛樂系統,我國研發和生產能力都無疑是全球最強的,因此,這將成為中國超越全球汽車行業的突出亮點。徐輝說:“車廠應該更加堅決地走自主研發的路線,如果總以國際廠商為主導,會漸漸分散弱化技術水平。”
沈承鵬表示,《中國制造2025》中,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等都占有很大篇幅。其中,作為智能制造的產品和信息化的承載平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必然占有一個重要的位置,它承載著智能制造、互聯網和信息化,并將與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相結合,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