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國內市場重視的程度可謂越來越高。這種重視,不僅有來自政府的越來越多的推動、也來自企業不斷地投入、更有消費者的廣泛關注,雖然說,這些關注程度各有各的盤算,但對于新能源汽車形成大發展趨勢,確實是意義非凡的。就拿國內汽車市場而言,新能源汽車已經出現了全面重視的新局面,這就使新車型的推出以及新技術的競爭越趨復雜。為此,無論是政策的變化以及開放的市場,都對車企所要比拼的技術形成了不小的考驗。通過從傳統制造到新能源汽車制造技術的轉換,也都很明顯的將品牌價值保留下來,這就進一步提醒國內汽車制造企業,搞新能源絕不是從打鼓令開張這么簡單,它更需要在現有制造基礎上謀求發展,才是汽車技術比拼的根本。
新能源汽車輕量化技術革新
近日,隨著新能源汽車政策在不斷變革,靠政策扶持的新能源汽車將不再享有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在國家發布的即將實行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中對新能源汽車產品產出做了相關要求。
《規定》要求:車長小于或等于4米、續航里程在100-150公里范圍內的電動車整備質量不能超過1噸,車長小于4米、續航里程在151-200公里范圍內的電動車整備質量不能超過1.2噸。如果嚴格按照這個標準執行,目前市面上大部分電動車都不符合要求。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規定》將最大程度上促進國內一些企業及資本進入這個正在高速增長的行業,政策還是鼓勵高標準地去生產汽車,鼓勵有技術、有實力的企業去做,而不能瞎搞,低速電動車不代表未來的發展。規定對整車的動力性要求和輕量化要求都做了嚴格的要求,這代表國家在鼓勵創新發展。"這意味著鋰電池和車身輕量化技術,也將有積極的投資意義。
加強技術創新助新能源車上路
合肥工業大學新能源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潘軼山表示,很多科研機構看好新能源汽車,也想像特斯拉一樣開發新車,卻因為沒有汽車生產資質、只有掛靠在大車企名下借用品牌資質或是把設計方案賣給大車企,“這樣大大降低了科研機構的技術創新熱情,不利于新能源汽車整體產業水平的提高。應仿效國外資本市場‘寬進入、嚴監管和靈活融資制度,支持創新企業發展”。那么,加強新能源汽車技術建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應加快出臺國家標準;
二、應掃除創新障礙,推動技術騰飛。
三、還需推進新能源汽車市場配套體系建設;
四、地方政策信息不對稱,需要解決區域需求和地方政策錯位問題。
技術強化推動新能源汽車進入快車道
盡管新能源本身就具有著一定的技術含量,但是要替代能源過渡技術,還是最終要落位于產品的本質方面,所以,盡管企業可能會采用不同的技術表現形式,但品牌基礎所形成的技術形式與內容的結合,才是決定一款新車技術好與不好的根本。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上,貌似新技術可以改變一切。但由于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所改變的僅僅是傳動的方式、而不是汽車的整體概念。以往在汽車中表現出來的豪華舒適、以及品質的耐久性等特質,都不會隨著形式技術的變化而變化。而涉及到新技術的競爭問題上,很顯然傳統制造的技術表現力、也都會在新能源汽車中得到明確地體現,在這種情況下,以往所形成的技術優勢,自然就很可能在新技術市場得到發揚。以寶馬和豐田為例,像寶馬的I8電動車,就很好的集成了傳統車已有優勢的前提下進行的技術轉換,這不能不說是新能源汽車技術的又一大特點;而對于中級車型的代表,本田技術早已經被世界所公認,別的不說,僅以本田現有車型,是中級車改裝最適合的候選車型,僅這一項來看,就足以說明了本田汽車在耐久性與基礎技術上的更大優勢。特別是在他們推出的雅閣混動車型以后,在北美市場的表現,甚至可以壓倒豐田等大牌新能源汽車,所得到的口碑之好,也是眾多車型所不能及的。可能正是由于這一點,雅閣混動2016年引進國內的制造,自然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已經渡過到了下一個階段——技術,政策的力度已經空前,這就需要強硬的技術作為支撐,在政策的掌舵之下,奔向高速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