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打破砂鍋紋(問)到底”——問題探究法
愛因斯坦說過這樣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科學上的實驗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以及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培根也說過:“如果你從肯定開始,必將以問題告終,如果從問題開始,則將以肯定結束。”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由此說明,能夠并善于提出問題,深入進入探索研究,是創新發明的基礎。著名的數學家希爾伯特就是一個善于提出問題的人,在1900年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他作了題為《數學的問題》的報告,一舉提出了當時數學領域中的23個重大問題。這些問題,后來被稱為“希爾伯特問題”。它們的提出,有力地促進了數學的發展。為此,希爾伯特總結道:“只要一門科學分支能提出大量的問題,它就充滿著生命力,而問題缺乏,則預示著獨立發展的衰亡或中止。”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詩人屈原曾面對長空,發出著名的“天問”,他問天問地,問人情倫理,問世道滄桑,問四季變化。盡管他的提問,更多的帶有政治、社會以及關注朝政的色彩,但至少說明他善于帶著問題思考。從廣義上講,人類正是象屈原一樣,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開拓前進的。
在學習問題上,生疑提問,鉆研思考是我國古人治學的傳統。我國古代學者歷來提倡“學貴有疑”。也就是說學生學習要善于思考,多產生疑問,帶著疑問去學習、理解知識,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問題、追求創新解決問題的方法。質疑問題,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切創新過程的基礎,是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所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這對于發展創新思維尤為重要。
提問探究,實際上是要在不疑處有疑,就要突破思維定勢,不要迷信書本和權威,不要受現成結論和傳統觀念的束縛,也不要人云亦云。提出問題是深入鉆研的前提,怎樣提問呢?這就需要具有生疑提問的思維技巧,我們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問:
一是要問原因。每看到一種現象,看到一種事物,我們都有可以生疑提問,問一問產生這種現象或事物的原因是什么?一般說來,事物發展變化總是有因有果,因果是相互聯系的。找到了原因,就為解決問題(結果)提供了前提條件。
二是要問結果。由于因果是相聯的,所以問原因之后,自然也可以問結果。換言之,在思考問題時,我們要養成一種習慣,即想一想“這么做,會導致什么樣的新結果?”在思考時,不要受舊的事物的結果的束縛,要敢于提出新的看法,甚至有時看起來是荒誕的看法,也可能會導致新的有價值的結果。
三是要問規律。因果有聯系,是因為事物是由規律所決定的。找到這種聯系,就找到了事物發展的規律。所以,通過問規律,也會獲得有價值的創造性成果。
四是問發展。事物總是要發展前進的,所以在思考問題時,我們可以大膽假設,當某一情況發生后,其發展趨勢會是怎樣,這樣也有可能導致產生新觀念、新設想、新創造。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我們中國的學生與國外青少年學生相比,只習慣于“答問”,就是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而不善于“提問”,不敢向老師提問質疑,也不會向自己提問質疑。不象國外學生那樣,敢于提出各種希奇古怪的問題。亞里士多德曾講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我們的老師要把培養學生提問探究的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學生也要敢于標新立異,大膽提問,積極思考,發展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和水平。